□文/冯健全
“永固楼”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桃江村营前组后山上,建于 1933 年夏,因其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粤军第一道封锁线上的历史见证,又是迄今为止长征路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碉堡而被世人瞩目。
碉堡战术,是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红军失利后,在第二、三、四、五次“围剿”中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进剿”战术。特别是在 1933 年 7 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进一步拟定了堡垒战的战略战术后,国民党在红军活动的区域,选择制高点或交通要道,开始大规模修建碉堡。
据统计,到 1934 年 10 月红军长征时,江西境内共建碉堡 2900 多座,仅赣南就建有大小碉堡 1800 多座,赣县各地尤其是在白区与苏区交界处的王母渡、大湖江等地也建有许多碉堡。碉堡,作为一种军事防御工事,在战争年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更是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重重障碍。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为了攻克敌人的碉堡,打通前进的道路,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碉堡里那黑洞洞的枪眼下。
赣县王母渡镇,位于县境之南,距赣州城区 40 公里,因贡江支流桃江(上源信丰江,下流入自贡江)贯穿全境,又名桃江镇,圩镇就建在桃江西岸的一片开阔地上,历来是赣县南部六乡之中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县南部山区的革命斗争,几经挫折。东河、西河红色区域并未连成一片,信丰、赣县、安远、于都和会昌五县边界地区仍被白色区域阻隔。王母渡则是这一区域红区与白区的交界处,桃江东岸当属红区,西岸则属白区。
1933 年 5 月,蒋介石调集 50 万大军,伺机发动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大“围剿”。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 11 个师又一个旅,筑碉堡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以达到一举歼灭红军之企图。
由于王母渡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1933 年夏天,驻守该地的国民党粤军第一军二师六团到达后,紧急征召当地百姓在营前山上建起三座碉堡。其中主堡一座即“永固楼”,附堡两座作为辅翼,三座碉堡组成一个班碉群,战时碉群之间可以组成互为应援的火力网,共同扼守桃江渡口。
“永固楼”是典型的碉堡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三合土、木、砖结构,共三层,面阔进深一间,主体建筑总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四墙角基础呈尖状正向延伸 4.6 米,成犄角或作翼墙,墙体平均厚度 0.5 米,通长 12 米,宽 11 米,面积 132 平方米,东北正面墙上书空心楷书右读“永固楼”三字,外墙面(角)均设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外小内大长方形射击抢眼,内墙抹角各设门道一扇,四周墙体残留楼层木构件痕迹及规格不一的长方形或五角形枪眼,墙体顶沿做凹字形垛墙。
据居住在王母渡圩镇的陈丙莲老人说,当年为建设这三座碉堡,白军规定每户必须出一个主劳力(不给工钱),还要求每户送一次茶饭,否则家中就要被抓一人去做壮丁(当兵),她的三弟因此被抓去当兵,从此杳无音信。当时王母渡乡 1800 余户、人口9600 余人,据此推算参加筑碉堡的民工有 2000 人左右。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为配合北路军、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赣州以东,沿桃江(信丰江)向南,经赣县境南的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再经赣县的韩坊、信丰县的新田等地,构成了第一道防线。此道防线,也被敌人称之为所谓的“钢铁防线”。驻守王母渡的,正是陈济棠部第一军二师六团的部队。
根据敌情,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地段突破国民党粤军封锁,向湘南挺进。
赣县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和核心县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红三、八、五军团都途经赣县,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与国民党部队展开激战,胜利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为红军主力向赣粤边界推进打开通道。
1934 年10 月 21 日傍晚。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的红八军团一部到达赣县王母渡,准备西渡桃江,突破国民党守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发现有红军从对岸渡江,隐藏在碉堡里和山上战壕里的敌军立即开火射击,用密集的火力封锁江面,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阻抗红军的进攻,国民党军在每一座碉堡前还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三层防御工事,有的地方甚至还埋了竹签。碉堡里吐出疯狂的火舌,子弹呼啸着从江面飞过,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
经过数小时激战,红八军团先遣部队分几路隐蔽接敌,成功炸毁了山上敌人作为辅翼的两侧碉堡,消灭了附堡里的守敌。剩下在主堡——“永固楼”里的敌人约一个排的兵力,见大势已去纷纷逃跑。
战斗结束时,除敌排长带少数随从逃走外,其余的敌人均被红军俘虏。红军最终攻克并占领了“永固楼”,为主力部队渡江扫清了障碍。10 月 25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继续向赣粤边界开进,“永固楼”成为红军长征路上胜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的历史见证。
(本期内容来源于赣州市赣县区《红土初心》。本文原载《党史文苑》2018 年 07 期。)
摄影 日龙(路开文化)
“永固楼”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桃江村营前组后山上,建于 1933 年夏,因其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粤军第一道封锁线上的历史见证,又是迄今为止长征路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碉堡而被世人瞩目。
碉堡战术,是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红军失利后,在第二、三、四、五次“围剿”中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进剿”战术。特别是在 1933 年 7 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进一步拟定了堡垒战的战略战术后,国民党在红军活动的区域,选择制高点或交通要道,开始大规模修建碉堡。
据统计,到 1934 年 10 月红军长征时,江西境内共建碉堡 2900 多座,仅赣南就建有大小碉堡 1800 多座,赣县各地尤其是在白区与苏区交界处的王母渡、大湖江等地也建有许多碉堡。碉堡,作为一种军事防御工事,在战争年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更是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重重障碍。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为了攻克敌人的碉堡,打通前进的道路,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碉堡里那黑洞洞的枪眼下。
赣县王母渡镇,位于县境之南,距赣州城区 40 公里,因贡江支流桃江(上源信丰江,下流入自贡江)贯穿全境,又名桃江镇,圩镇就建在桃江西岸的一片开阔地上,历来是赣县南部六乡之中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县南部山区的革命斗争,几经挫折。东河、西河红色区域并未连成一片,信丰、赣县、安远、于都和会昌五县边界地区仍被白色区域阻隔。王母渡则是这一区域红区与白区的交界处,桃江东岸当属红区,西岸则属白区。
1933 年 5 月,蒋介石调集 50 万大军,伺机发动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大“围剿”。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 11 个师又一个旅,筑碉堡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以达到一举歼灭红军之企图。
由于王母渡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1933 年夏天,驻守该地的国民党粤军第一军二师六团到达后,紧急征召当地百姓在营前山上建起三座碉堡。其中主堡一座即“永固楼”,附堡两座作为辅翼,三座碉堡组成一个班碉群,战时碉群之间可以组成互为应援的火力网,共同扼守桃江渡口。
“永固楼”是典型的碉堡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三合土、木、砖结构,共三层,面阔进深一间,主体建筑总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四墙角基础呈尖状正向延伸 4.6 米,成犄角或作翼墙,墙体平均厚度 0.5 米,通长 12 米,宽 11 米,面积 132 平方米,东北正面墙上书空心楷书右读“永固楼”三字,外墙面(角)均设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外小内大长方形射击抢眼,内墙抹角各设门道一扇,四周墙体残留楼层木构件痕迹及规格不一的长方形或五角形枪眼,墙体顶沿做凹字形垛墙。
据居住在王母渡圩镇的陈丙莲老人说,当年为建设这三座碉堡,白军规定每户必须出一个主劳力(不给工钱),还要求每户送一次茶饭,否则家中就要被抓一人去做壮丁(当兵),她的三弟因此被抓去当兵,从此杳无音信。当时王母渡乡 1800 余户、人口9600 余人,据此推算参加筑碉堡的民工有 2000 人左右。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全面推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为配合北路军、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赣州以东,沿桃江(信丰江)向南,经赣县境南的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再经赣县的韩坊、信丰县的新田等地,构成了第一道防线。此道防线,也被敌人称之为所谓的“钢铁防线”。驻守王母渡的,正是陈济棠部第一军二师六团的部队。
根据敌情,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地段突破国民党粤军封锁,向湘南挺进。
赣县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和核心县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红三、八、五军团都途经赣县,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与国民党部队展开激战,胜利突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为红军主力向赣粤边界推进打开通道。
1934 年10 月 21 日傍晚。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的红八军团一部到达赣县王母渡,准备西渡桃江,突破国民党守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发现有红军从对岸渡江,隐藏在碉堡里和山上战壕里的敌军立即开火射击,用密集的火力封锁江面,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阻抗红军的进攻,国民党军在每一座碉堡前还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三层防御工事,有的地方甚至还埋了竹签。碉堡里吐出疯狂的火舌,子弹呼啸着从江面飞过,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
经过数小时激战,红八军团先遣部队分几路隐蔽接敌,成功炸毁了山上敌人作为辅翼的两侧碉堡,消灭了附堡里的守敌。剩下在主堡——“永固楼”里的敌人约一个排的兵力,见大势已去纷纷逃跑。
战斗结束时,除敌排长带少数随从逃走外,其余的敌人均被红军俘虏。红军最终攻克并占领了“永固楼”,为主力部队渡江扫清了障碍。10 月 25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继续向赣粤边界开进,“永固楼”成为红军长征路上胜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的历史见证。
(本期内容来源于赣州市赣县区《红土初心》。本文原载《党史文苑》2018 年 07 期。)
摄影 日龙(路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