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平
每年的古历七月二十二日,是我的出生地新安的牛会,我们称为“漾牛会”。漾,意即人多,热闹。在牛会快要到来的时候,热闹就开始酝酿。我们把它当做除了过年之外的一个重要节日。我在想着这一天的时候,就特别关心大家为牛会做的准备,虽然自己在这过程里头完全起不了什么作用。
马路两边开始搭凉棚,那些砍来的木棍,刀口处还有新鲜的汁液流出;木棍插入泥土做桩,桩上层好架子,钉上薄膜,简易的凉棚就算完工。最先动工的凉棚是在一棵苦槠树下。苦槠树枝叶繁茂,它的籽可以来做苦槠豆腐,但口感有点涩,不如大豆做的豆腐细腻。
这个凉棚做得讲究,架子上钉的是雨布,棚里能摆下两排桌凳,地面也铺了一层布,不会踏起灰尘。锅灶则架在水沟边。这是一个肉丸摊,每年这家的生意是最好的,从牛会前就开始红火,直到拆了凉棚,摊主喊一声“收摊啰!”食客还恋恋不舍顶着日头,吃最后一波肉丸。
摊主姓李,能说会道,最重要的是他做肉丸真材实料,肉是在石臼里舂烂的,吃起来就特别有嚼劲。碗里,李子大小的肉丸在骨头汤里若隐若现,绿色的葱花、黄色的姜末点缀其中,看一眼,就让人欲罢不能。
老李的儿子和我是同学,因此我来吃肉丸他的父亲总会多给一两个,小学毕业了,我们又一起上初中。老李最不满意儿子不会读书,夸我聪明,不过这种夸奖也没多少真情实意,因为接下去他就开始夸起儿子来:“除了读书差点,他哪样都令我满意。”后面就是罗列他对儿子满意的地方:勤快,懂事,吃得苦……
这些夸奖要比对我的夸奖多得多,最后,他竟说农村孩子不会读书也不会混得没饭吃,他不无得意地宣称:那些吃商品粮的人不都争着跑来吃我的肉丸!他在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已经用调羮刮好了一脸盆的肉丸。有一年我故地重游,见到老李,他已经八十多岁,我说到肉丸,他就直摇头,说现在的肉丸不好吃,肉是机器绞的,哪有石臼里舂的那样好吃!
牛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母亲是在供销社上班的,商店里从县城进了一大车货,卸下几大箱的蛋黄酥、几缸什锦菜。我母亲属五金门市部,我帮着滚下一桶煤油,撬开装着钉子的木箱,把门锁、拉手、大小螺丝摆到柜台里去。商店的小吃部在门口支起了炉灶,一边是用来蒸面食的,一边是用来油炸果子的。小食部楼上是住宿部,邻县宁都的菜贩子就住在那里,他们咿咿呀呀推来鸡公车,车上搭着两大麻袋葛薯。葛薯是他们那里的特产,剥皮生吃或炒菜皆可,既脆又甜。
牛会自然少不了牛,小学后面有一块土坪叫牛岗上,大约就是因为牛会而得名。牛岗上有一个戏台,有一排有年岁的樟树,巨大的树身,浓密的枝叶正好遮挡阳光,牵来的牛就聚集在树下。这些牛是从各地跋涉而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免有些不适,叫唤声起伏不断,顺便排泄一大堆的粪便。
牛贩子之间的交易有他们的行规,即使周围的声音再嘈杂、方言互相听不懂,他们用手势就能解决问题。买主远瞧着自己合适的牛,走近掰开牛嘴,看看牙口,摸摸毛色,感觉可以了,就和卖主走到一边讨价还价。卖主伸出几个手指头表示是一个整数价,买主弯半个手指头就是降半个价,各个手指头又表示不同的整数价。他们快速地伸指头弯指头,两眼盯住对方,以期揣摩对方的心理。
达成了交易,牛背上就用白浆刷一条线,牛易了主人,十二分的不肯,一步三回头。原主人也不忍离别情绪,故意不看,寻别的牛去了。
每个人似乎都在为牛会的到来做准备,当它到来的时候,热闹是自然的事情了。他们把自己家里出产的东西或者凭手艺做出来的东西,都摆在临时搭起的摊位上,他们在出售东西的时候,又在买进自己需要的东西,即使再节俭的人,也会爽快地掏出积蓄吃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买平时舍不得穿的衣物,没有哪个会空手而归,也没有哪个会空腹而回。他们为这一天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个日子释放出积蓄了许久的对物的欲望。
小孩子的我们则围着小吃摊打转,我们为突然出现的种类繁多的零食而手足无措。勺子糕、米糍、炒花生、葵花籽、炒山栗、炒米、米糊………这些东西琳琅满目,让你难以取舍,我们只有挑摊位人多的地方先下手。我们的口袋里是殷实的,这些做小工卖山果赚来的零花钱,足够在这一天饱餐一顿。临时的集市到了晚上随着人群散去恢复为原来的面貌,我们有些遗憾,但又存了盼望,期待下一个牛会的如期到来。
摄影 小夫(路开文化)
每年的古历七月二十二日,是我的出生地新安的牛会,我们称为“漾牛会”。漾,意即人多,热闹。在牛会快要到来的时候,热闹就开始酝酿。我们把它当做除了过年之外的一个重要节日。我在想着这一天的时候,就特别关心大家为牛会做的准备,虽然自己在这过程里头完全起不了什么作用。
马路两边开始搭凉棚,那些砍来的木棍,刀口处还有新鲜的汁液流出;木棍插入泥土做桩,桩上层好架子,钉上薄膜,简易的凉棚就算完工。最先动工的凉棚是在一棵苦槠树下。苦槠树枝叶繁茂,它的籽可以来做苦槠豆腐,但口感有点涩,不如大豆做的豆腐细腻。
这个凉棚做得讲究,架子上钉的是雨布,棚里能摆下两排桌凳,地面也铺了一层布,不会踏起灰尘。锅灶则架在水沟边。这是一个肉丸摊,每年这家的生意是最好的,从牛会前就开始红火,直到拆了凉棚,摊主喊一声“收摊啰!”食客还恋恋不舍顶着日头,吃最后一波肉丸。
摊主姓李,能说会道,最重要的是他做肉丸真材实料,肉是在石臼里舂烂的,吃起来就特别有嚼劲。碗里,李子大小的肉丸在骨头汤里若隐若现,绿色的葱花、黄色的姜末点缀其中,看一眼,就让人欲罢不能。
老李的儿子和我是同学,因此我来吃肉丸他的父亲总会多给一两个,小学毕业了,我们又一起上初中。老李最不满意儿子不会读书,夸我聪明,不过这种夸奖也没多少真情实意,因为接下去他就开始夸起儿子来:“除了读书差点,他哪样都令我满意。”后面就是罗列他对儿子满意的地方:勤快,懂事,吃得苦……
这些夸奖要比对我的夸奖多得多,最后,他竟说农村孩子不会读书也不会混得没饭吃,他不无得意地宣称:那些吃商品粮的人不都争着跑来吃我的肉丸!他在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已经用调羮刮好了一脸盆的肉丸。有一年我故地重游,见到老李,他已经八十多岁,我说到肉丸,他就直摇头,说现在的肉丸不好吃,肉是机器绞的,哪有石臼里舂的那样好吃!
牛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母亲是在供销社上班的,商店里从县城进了一大车货,卸下几大箱的蛋黄酥、几缸什锦菜。我母亲属五金门市部,我帮着滚下一桶煤油,撬开装着钉子的木箱,把门锁、拉手、大小螺丝摆到柜台里去。商店的小吃部在门口支起了炉灶,一边是用来蒸面食的,一边是用来油炸果子的。小食部楼上是住宿部,邻县宁都的菜贩子就住在那里,他们咿咿呀呀推来鸡公车,车上搭着两大麻袋葛薯。葛薯是他们那里的特产,剥皮生吃或炒菜皆可,既脆又甜。
牛会自然少不了牛,小学后面有一块土坪叫牛岗上,大约就是因为牛会而得名。牛岗上有一个戏台,有一排有年岁的樟树,巨大的树身,浓密的枝叶正好遮挡阳光,牵来的牛就聚集在树下。这些牛是从各地跋涉而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免有些不适,叫唤声起伏不断,顺便排泄一大堆的粪便。
牛贩子之间的交易有他们的行规,即使周围的声音再嘈杂、方言互相听不懂,他们用手势就能解决问题。买主远瞧着自己合适的牛,走近掰开牛嘴,看看牙口,摸摸毛色,感觉可以了,就和卖主走到一边讨价还价。卖主伸出几个手指头表示是一个整数价,买主弯半个手指头就是降半个价,各个手指头又表示不同的整数价。他们快速地伸指头弯指头,两眼盯住对方,以期揣摩对方的心理。
达成了交易,牛背上就用白浆刷一条线,牛易了主人,十二分的不肯,一步三回头。原主人也不忍离别情绪,故意不看,寻别的牛去了。
每个人似乎都在为牛会的到来做准备,当它到来的时候,热闹是自然的事情了。他们把自己家里出产的东西或者凭手艺做出来的东西,都摆在临时搭起的摊位上,他们在出售东西的时候,又在买进自己需要的东西,即使再节俭的人,也会爽快地掏出积蓄吃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买平时舍不得穿的衣物,没有哪个会空手而归,也没有哪个会空腹而回。他们为这一天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个日子释放出积蓄了许久的对物的欲望。
小孩子的我们则围着小吃摊打转,我们为突然出现的种类繁多的零食而手足无措。勺子糕、米糍、炒花生、葵花籽、炒山栗、炒米、米糊………这些东西琳琅满目,让你难以取舍,我们只有挑摊位人多的地方先下手。我们的口袋里是殷实的,这些做小工卖山果赚来的零花钱,足够在这一天饱餐一顿。临时的集市到了晚上随着人群散去恢复为原来的面貌,我们有些遗憾,但又存了盼望,期待下一个牛会的如期到来。
摄影 小夫(路开文化)
▼
谢平,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大学1980级中文就读,曾为天津某物流公司总经理,现居广昌。教育系统工作,散文作品见《厦门日报》等报刊,赣州路开文化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