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美丽的回应(刘日龙)

文/刘日龙
 

几年前,大学同学介绍云南玉溪的沈女士,与身处江西赣州的我在微信认识。
 
沈女士大我几岁,我尊称她为沈大姐。对,接下来,我要开始以沈大姐的称呼提到她,并继续我今天的讲述。
 
沈大姐是当地供销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为人热情大方。我和她刚相识的那阵,她正开始学习写作。大学同学在云南工作,和她一家感情甚笃,同学见我创办有个文学交流平台“路开文化”,就有意把她推荐给我。
 
沈大姐开始把她的习作发给我。是的,你没看错,她最初写的东西,确实只能称为习作。但她极勤奋、极真诚,写的东西都是真实生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将她的习作一篇一篇作了调整,经一定润色后发于“路开文化”,她总是要一字一句与之前的初稿一一比对,记下我修改之处,以及她的理解和领悟。
 
不久,我对沈大姐说:您已经完全写出来了。


本文作者在中山纪念堂(2023年3月)

沈大姐确实写出来了。这几年,沈大姐于退休之后,在尽情享受生活馈赠的同时,用文字写下了几十篇温情故事,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喜欢,在她笔下越来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少篇目已开始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选用,受到读者的喜爱。

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谢谢您,刘老师!
 
我回答她:不,说谢谢的应该是我,我要谢谢您丰富了路开文化的文字库存!
 
说远了,打住!我今天的文字,重点不在这里。
 
触动我写下今天这则文字的,缘于另外一件事。
 
这些天,我向单位请了年休假,一个人来到广州,在这座城市行走,感受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及时尚魅力。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处,均及时整理出有关照片和概要文字,发上朋友圈,权作记录,并与关注我行踪的微信好友实时分享。
 
这便有了我与沈大姐今天的又一次隔空交集。


 
沈大姐在中山纪念堂(1985年)

上午十一点多,我游览完广州中山纪念堂后,即时发了一组照片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中有张照片(图二),我站在纪念堂中山先生塑像下,背后是先生手书、挂在纪念堂正中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很快,我的微信私聊里有了提示声。打开一看,是远在云南的沈大姐。她向我发来一张照片(图三)。
 
沈大姐:刘老师好!广州中山纪念堂我也去过,在这个位置也照有留影。
 
她又补充了一句:1985年的中山纪念堂。
 
两张照片,我俩所站的位置几乎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张为三十多年前,一张为三十多年后。就在刚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现在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系于1998年进行了全面综合性大维修。我正心里有个探究:维修前的纪念堂会是什么样子?
 
这不,想什么,什么就来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下面的对话。

我:大姐,您这个(照片)难得,可以当资料收藏。现在广场完全不一样了!
 
沈大姐:是。看到您的照片,我想再去故地重游,在相同位置照一张!
 
我:这个好,有创意,还可写篇文章!
 
沈大姐:就是,说不定就成了呢!
 
隔着屏幕,我都看见了沈大姐显得有些调皮的微笑。阳光明媚温煦的三月,广州、玉溪,就这样蓝天白云、碧空千里,就这样木棉花开、朱槿花艳。我与沈大姐,两个从未现实见面的微信文友,沉浸于这欣喜偶拾的开心回应中。
 
美丽的回应,那是来自文字的结缘,来自对生活的共同热爱。我再度深信,所有的美好,都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唾手可得。
 
(记于2023年3月11日,广州。)
 
供图 日龙(路开文化)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主席。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等。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