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文海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过年特别热闹,年年期待过年。虽然那时家里穷(我家兄弟姐妹多,四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是最小的,排行第六。父亲一人拿工资,母亲做针线活贴补家用),但再困难,年也得过啊!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老人愁过年,不同年纪,心态不一样。不像现在人们富裕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物资充足,天天都像过年。
那时,我家住在一栋清朝建造的砖木结构老宅里,是我太公留下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院住几十户人家,非常热闹。我们家名下只分配到一间住房,十二平米左右,没有什么家具,除一张古式明清大床外,就是一张写字桌,床边还有两张靠背椅,床对面放有一座老式大衣橱。米缸就藏在写字桌下,里面可装三十斤大米,一般好吃的也都放在米缸里。在居住环境拥挤的年代,老鼠猖獗,母亲为了防老鼠偷吃,会在米缸上加盖,盖上还放一个大铁锤压住,生怕该死老鼠推开盖子偷吃。
其实,最难防就是我们兄弟几个“大老鼠”,闻到过年油烧果子的香味,就往写字桌下面的米缸里钻。那时的油烧果子特别香,有瓦角丁、芋头圆、豆角禾、玉兰片、花生豆子、炒米糖……特别好吃,想到那味道都流口水。但这些只有过年才有吃,所以年关将至,我们就会偷着吃,偷吃完自然少不了一顿揍。我们一家八九个人就窝居在这里长大,房间虽小,但很快乐。
那时过年的传统习俗是快过年了要扫尘除旧,在腊月二十四大扫除、清尘埃,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到这天,母亲就按照习俗,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她会把家里的坑坑洼洼、每个角落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碗柜的橱门都会卸下来清洗。那时没有什么洗涤净之类的产品,都是用碱粉洗。橱门洗得雪白雪白,锅盖也会刷得一尘不染。母亲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家里的地是泥巴地,她会把地扫得油光发亮;房间门上的窗户都是花窗,有横竖镶嵌的格子,一般都是镂空的,为挡风保暖,上面都用白纸糊住,母亲每年会把旧纸扯掉,把灰尘擦净,再换上新纸糊好。有条件时会裱两层,先拿旧报纸打底,再糊白纸。
糊纸就要用到浆糊。浆糊一般都是用捞饭的米汤加一点米粉,放锅里搅拌成糊状,待冷却后就可以粘糊了。母亲会熬一大盆浆糊,熬好后吩咐我和小哥哥,两人配合裱窗户和天花板。小时候,母亲一表扬我爱劳动很乖,我就高兴极了,尽管是冬天,寒冷也就忘了,只顾爬上桌,搬凳子,扶楼梯,配合小哥哥裱房间。
糊裱房间,尤其是裱天花板,最难的是一张报纸,刷好了浆糊以后,再托住纸的中间,用头顶住,双手拉着两侧,由中间向四周放射性地托裱,一不小心,就会起皱,如果用劲太大就会破。这可是一个技术活。我的小哥哥特别有耐心,做事也特别认真,每年都是我刷浆糊,扶楼梯,把纸传给他。两兄弟必须认真配合才能完成,裱完一层报纸再裱一层白纸,要大半天的功夫才能完成。房间裱完后,房间显得格外洁白透明。房间裱好就要大扫除、擦洗台凳,不留任何死角。进行全面清扫,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一个吉祥如意年。
卫生打扫完之后就是办年货。那时,城郊有多个圩场,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底的“逢场”,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买猪肉、香肠、腊肉,买线鸡(大公鸡)做白斩鸡。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把年货办好后,母亲还会自己酿一坛米酒。当她做米酒时,我们兄弟几个就会守在饭甑旁,等待蒸好的糯米饭出笼,闹着母亲给每人抓一团。糯米饭粘着白沙糖,是我们兄弟几个过年最喜欢吃的。
母亲做米酒时最忌讳我们小孩把米饭弄脏,因为米饭不干净,米酒会做酸,迷信说运气不好。所以她一般都会每人发一团饭团,打发我们尽快离开。她小心翼翼把糯米饭用清水淋干净,再拌酒药(一般用的是圆形状的本地酒药,酿出的酒更凶;如果是方块状的上海酒药,酿出的米酒更甜)。拌好酒药后,再慢慢地把糯米饭装进酒缸压紧,压紧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很深的洞,发酵后的酒酿就会渗透在其间。
为了让酒酿发酵更快,母亲会拿稻草垫在箩筐里,将酒缸埋进稻草筐里,上面还会用一件破棉袄严严实实裹着用于保温。这样到了过年时米酒才会出酿,酒汁才够过年吃,如果酒坛里的酒发红,意味着来年家运特别好,一年家庭兴旺发达。发酵好的酒有着浓浓的米酒香,飘满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偷酒喝,只知道好甜,不知不觉喝醉了,喝得面红耳赤,晕乎乎地睡了一整天,爸妈及全家都为我担心。小时过年就是这样,有吃有玩,特别快乐,所以我最喜欢过年。
吃的准备好之后就是穿的,大人要给老人、小孩做新衣。小时,我们平常都是捡哥哥旧衣服穿。只有到过年了,母亲会请一个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帮我们量尺寸做新衣服,兄弟几人每人一套;布是凭布票去百货商场买的,一般都是蓝色和灰色的卡叽布。做的新衣服都是等到大年初一穿。
贴春联也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我们小时候贴春联,挂灯笼,把屋子打扫干净,开始装扮房屋。春联贴上,大红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家家户户开始杀鸡、做肉丸、打鱼饼……有条件的还要“打豆腐”(用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刚舀好的热乎乎的“豆腐脑”,加上葱花、姜沫、辣椒沫、酱油搅拌,再滴上香油,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我现在还怀念童年时吃热乎乎“豆腐脑”的味道。
蒸年糕、炸果子、打炒米糖也是必须的。除了炸果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炸果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除夕那天,敬天地、敬祖宗不可少。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记得有一年,我们家自己养了一头猪,快过年了请人帮忙杀好,母亲热情大方,好的猪肉都分给亲戚朋友,家家户户都有,猪头、猪尾巴则自家留下用来敬神。
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里神台上,再到每一扇门前上香烧纸钱(灶神和土地神也要),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这就是过年的庄重仪式了。这些仪式都是过年的前奏,按现在的说法叫“热身运动”。敬完神之后,大人会把猪头、猪尾巴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我们那时最喜欢的就是站在旁边,看着母亲把整个猪头肉一块块的分割好,然后将肉块沾点酱油分给我们兄弟吃。我们这边吃着,母亲已取好几颗猪牙齿,洗干净用线穿起来挂在我们脖子上,祈求平安健康。
接着就到了过年最重要的年夜饭了,这餐饭也一叫团圆饭,全家成员不管在天南海北,赚钱不赚,工作忙不忙,都要回来大团圆。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一餐饭,它寓意旧年已过,新春即将来临!饭桌一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母亲的小炒鱼那可是一绝啊!还有不可少的蔬菜——芹菜,谐音吃了芹菜来年个个更勤劳。猪耳朵也不可少,因为,客家人把猪耳朵叫“顺风”,寓意来年万事顺意!一大碗大公鸡,寓意吃了带路鸡,来年赚钱路路通。
吃团圆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圆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吃完饭之后,还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和菜,也要荤素搭配(另有一说,说得是家狗先吃哪一样菜,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菜会涨价)。如果门前屋后栽了果树,会将果树割开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全家老小酒足饭饱之后,大人就开始聊天,怀念亡故的亲人,对他们不在世感到惋惜。看到小孩已开始准备洗澡穿新衣服,大人们就会在心里祈求先人保佑全家老小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小孩洗完澡换上过年新衣,最期待是压岁钱。那些年,记得爸妈会准备一些红包,红包内一般都是几角钱。如果谁得到一元钱,那就是很大的红包了。小孩们得到红包之后,都会很有礼貌地感谢长辈,有的长辈会先要求他们展示才华,背诗、朗读等,再发红包。很多孩子为了多得一个红包,纷纷表演才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只要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领到压岁钱,一家人的天伦之乐也在这里得以呈现。
之后就开始放鞭炮,我们小时候可怜,一挂鞭炮舍不得一下放完,要将一挂鞭炮拆开一枚一枚地放。不像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下全点了。在没有电视的时候,大人们都是围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零食聊天,对外地回家过年的亲人叙叙家常,问问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这是浓厚的家庭温馨幸福沉浸时刻,而现在都会选择看春晚、玩手机。到了11点半左右,从街头开始,挨家挨户放烟花炮竹,一时间几百米的街道都被天空中盛开的烟花照亮,噼里啪啦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伴随着鞭炮声、烟花炸裂声,新的一年从喧闹中悄然而至。
第二天是初一。我母亲非常勤劳,这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她就去开大门放鞭炮,给亡故的亲人、灶神、土地神上香烧纸,然后就开始忙活做汤圆了,煮满碗(每碗面条上面有三个荷包蛋和一块扣肉),小孩大人,不分大小,每人一碗。吃了这满碗寓意着来年满福满寿,万事顺意!她也会在汤圆馅里面放几枚铜钱,图个吉祥如意。
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绝对不能赖床,一大清早就会被大人叫起来,不然这一年都要赖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爸妈拜年。吃完汤圆和满碗,就开始走亲戚拜年啦!我小时候,最喜欢去水南给外婆拜年,母亲买好糕点、猪肉、油条,带我们去外婆家。到了外婆家,那时家家户户都会请我们吃饭,而且还能拿到红包。外婆家有一棵大榕树,树旁有一栋百年老宅,大得进去了都不知道怎么样出来。
摄影 日龙(路开文化)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过年特别热闹,年年期待过年。虽然那时家里穷(我家兄弟姐妹多,四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是最小的,排行第六。父亲一人拿工资,母亲做针线活贴补家用),但再困难,年也得过啊!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老人愁过年,不同年纪,心态不一样。不像现在人们富裕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物资充足,天天都像过年。
那时,我家住在一栋清朝建造的砖木结构老宅里,是我太公留下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院住几十户人家,非常热闹。我们家名下只分配到一间住房,十二平米左右,没有什么家具,除一张古式明清大床外,就是一张写字桌,床边还有两张靠背椅,床对面放有一座老式大衣橱。米缸就藏在写字桌下,里面可装三十斤大米,一般好吃的也都放在米缸里。在居住环境拥挤的年代,老鼠猖獗,母亲为了防老鼠偷吃,会在米缸上加盖,盖上还放一个大铁锤压住,生怕该死老鼠推开盖子偷吃。
其实,最难防就是我们兄弟几个“大老鼠”,闻到过年油烧果子的香味,就往写字桌下面的米缸里钻。那时的油烧果子特别香,有瓦角丁、芋头圆、豆角禾、玉兰片、花生豆子、炒米糖……特别好吃,想到那味道都流口水。但这些只有过年才有吃,所以年关将至,我们就会偷着吃,偷吃完自然少不了一顿揍。我们一家八九个人就窝居在这里长大,房间虽小,但很快乐。
那时过年的传统习俗是快过年了要扫尘除旧,在腊月二十四大扫除、清尘埃,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到这天,母亲就按照习俗,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她会把家里的坑坑洼洼、每个角落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碗柜的橱门都会卸下来清洗。那时没有什么洗涤净之类的产品,都是用碱粉洗。橱门洗得雪白雪白,锅盖也会刷得一尘不染。母亲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家里的地是泥巴地,她会把地扫得油光发亮;房间门上的窗户都是花窗,有横竖镶嵌的格子,一般都是镂空的,为挡风保暖,上面都用白纸糊住,母亲每年会把旧纸扯掉,把灰尘擦净,再换上新纸糊好。有条件时会裱两层,先拿旧报纸打底,再糊白纸。
糊纸就要用到浆糊。浆糊一般都是用捞饭的米汤加一点米粉,放锅里搅拌成糊状,待冷却后就可以粘糊了。母亲会熬一大盆浆糊,熬好后吩咐我和小哥哥,两人配合裱窗户和天花板。小时候,母亲一表扬我爱劳动很乖,我就高兴极了,尽管是冬天,寒冷也就忘了,只顾爬上桌,搬凳子,扶楼梯,配合小哥哥裱房间。
糊裱房间,尤其是裱天花板,最难的是一张报纸,刷好了浆糊以后,再托住纸的中间,用头顶住,双手拉着两侧,由中间向四周放射性地托裱,一不小心,就会起皱,如果用劲太大就会破。这可是一个技术活。我的小哥哥特别有耐心,做事也特别认真,每年都是我刷浆糊,扶楼梯,把纸传给他。两兄弟必须认真配合才能完成,裱完一层报纸再裱一层白纸,要大半天的功夫才能完成。房间裱完后,房间显得格外洁白透明。房间裱好就要大扫除、擦洗台凳,不留任何死角。进行全面清扫,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一个吉祥如意年。
卫生打扫完之后就是办年货。那时,城郊有多个圩场,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底的“逢场”,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买猪肉、香肠、腊肉,买线鸡(大公鸡)做白斩鸡。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把年货办好后,母亲还会自己酿一坛米酒。当她做米酒时,我们兄弟几个就会守在饭甑旁,等待蒸好的糯米饭出笼,闹着母亲给每人抓一团。糯米饭粘着白沙糖,是我们兄弟几个过年最喜欢吃的。
母亲做米酒时最忌讳我们小孩把米饭弄脏,因为米饭不干净,米酒会做酸,迷信说运气不好。所以她一般都会每人发一团饭团,打发我们尽快离开。她小心翼翼把糯米饭用清水淋干净,再拌酒药(一般用的是圆形状的本地酒药,酿出的酒更凶;如果是方块状的上海酒药,酿出的米酒更甜)。拌好酒药后,再慢慢地把糯米饭装进酒缸压紧,压紧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很深的洞,发酵后的酒酿就会渗透在其间。
为了让酒酿发酵更快,母亲会拿稻草垫在箩筐里,将酒缸埋进稻草筐里,上面还会用一件破棉袄严严实实裹着用于保温。这样到了过年时米酒才会出酿,酒汁才够过年吃,如果酒坛里的酒发红,意味着来年家运特别好,一年家庭兴旺发达。发酵好的酒有着浓浓的米酒香,飘满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偷酒喝,只知道好甜,不知不觉喝醉了,喝得面红耳赤,晕乎乎地睡了一整天,爸妈及全家都为我担心。小时过年就是这样,有吃有玩,特别快乐,所以我最喜欢过年。
吃的准备好之后就是穿的,大人要给老人、小孩做新衣。小时,我们平常都是捡哥哥旧衣服穿。只有到过年了,母亲会请一个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帮我们量尺寸做新衣服,兄弟几人每人一套;布是凭布票去百货商场买的,一般都是蓝色和灰色的卡叽布。做的新衣服都是等到大年初一穿。
贴春联也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我们小时候贴春联,挂灯笼,把屋子打扫干净,开始装扮房屋。春联贴上,大红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家家户户开始杀鸡、做肉丸、打鱼饼……有条件的还要“打豆腐”(用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刚舀好的热乎乎的“豆腐脑”,加上葱花、姜沫、辣椒沫、酱油搅拌,再滴上香油,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我现在还怀念童年时吃热乎乎“豆腐脑”的味道。
蒸年糕、炸果子、打炒米糖也是必须的。除了炸果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炸果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除夕那天,敬天地、敬祖宗不可少。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记得有一年,我们家自己养了一头猪,快过年了请人帮忙杀好,母亲热情大方,好的猪肉都分给亲戚朋友,家家户户都有,猪头、猪尾巴则自家留下用来敬神。
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里神台上,再到每一扇门前上香烧纸钱(灶神和土地神也要),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这就是过年的庄重仪式了。这些仪式都是过年的前奏,按现在的说法叫“热身运动”。敬完神之后,大人会把猪头、猪尾巴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我们那时最喜欢的就是站在旁边,看着母亲把整个猪头肉一块块的分割好,然后将肉块沾点酱油分给我们兄弟吃。我们这边吃着,母亲已取好几颗猪牙齿,洗干净用线穿起来挂在我们脖子上,祈求平安健康。
接着就到了过年最重要的年夜饭了,这餐饭也一叫团圆饭,全家成员不管在天南海北,赚钱不赚,工作忙不忙,都要回来大团圆。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一餐饭,它寓意旧年已过,新春即将来临!饭桌一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母亲的小炒鱼那可是一绝啊!还有不可少的蔬菜——芹菜,谐音吃了芹菜来年个个更勤劳。猪耳朵也不可少,因为,客家人把猪耳朵叫“顺风”,寓意来年万事顺意!一大碗大公鸡,寓意吃了带路鸡,来年赚钱路路通。
吃团圆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圆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吃完饭之后,还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和菜,也要荤素搭配(另有一说,说得是家狗先吃哪一样菜,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菜会涨价)。如果门前屋后栽了果树,会将果树割开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全家老小酒足饭饱之后,大人就开始聊天,怀念亡故的亲人,对他们不在世感到惋惜。看到小孩已开始准备洗澡穿新衣服,大人们就会在心里祈求先人保佑全家老小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小孩洗完澡换上过年新衣,最期待是压岁钱。那些年,记得爸妈会准备一些红包,红包内一般都是几角钱。如果谁得到一元钱,那就是很大的红包了。小孩们得到红包之后,都会很有礼貌地感谢长辈,有的长辈会先要求他们展示才华,背诗、朗读等,再发红包。很多孩子为了多得一个红包,纷纷表演才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只要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领到压岁钱,一家人的天伦之乐也在这里得以呈现。
之后就开始放鞭炮,我们小时候可怜,一挂鞭炮舍不得一下放完,要将一挂鞭炮拆开一枚一枚地放。不像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一下全点了。在没有电视的时候,大人们都是围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零食聊天,对外地回家过年的亲人叙叙家常,问问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这是浓厚的家庭温馨幸福沉浸时刻,而现在都会选择看春晚、玩手机。到了11点半左右,从街头开始,挨家挨户放烟花炮竹,一时间几百米的街道都被天空中盛开的烟花照亮,噼里啪啦会持续一个多小时。伴随着鞭炮声、烟花炸裂声,新的一年从喧闹中悄然而至。
第二天是初一。我母亲非常勤劳,这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她就去开大门放鞭炮,给亡故的亲人、灶神、土地神上香烧纸,然后就开始忙活做汤圆了,煮满碗(每碗面条上面有三个荷包蛋和一块扣肉),小孩大人,不分大小,每人一碗。吃了这满碗寓意着来年满福满寿,万事顺意!她也会在汤圆馅里面放几枚铜钱,图个吉祥如意。
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绝对不能赖床,一大清早就会被大人叫起来,不然这一年都要赖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爸妈拜年。吃完汤圆和满碗,就开始走亲戚拜年啦!我小时候,最喜欢去水南给外婆拜年,母亲买好糕点、猪肉、油条,带我们去外婆家。到了外婆家,那时家家户户都会请我们吃饭,而且还能拿到红包。外婆家有一棵大榕树,树旁有一栋百年老宅,大得进去了都不知道怎么样出来。
摄影 日龙(路开文化)
▼
谢文海,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1960年生,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书法协会常务理事,章贡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多年从事政法工作,工作之余师从名师学习书法,并创建海琳画派,立足于赣南山水写意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