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外婆(谢平)

文/谢平 
 



我的外婆黄氏,在一九九三年的某一天摔了一跤,这是她第二次摔跤,并不是因为拌着什么障碍物,而是一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倒在地下。之前她也曾摔过一跤,只是并无大碍,但第二次她没有这么幸运,当时旁边没有一个人,外公正率领他的一群小黄鸭去附近垃圾窖边挖蚯蚓。
 
我原以为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高血压,才会有中风的风险,事实上瘦弱的人也一样。外婆就属于后者。
 
可以想象外婆在一起床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头晕,浑身乏力。她以为是着凉了,烧一碗姜糖水就能对付过去——这种祖辈传下来的治疗感冒的土方,总是屡试不爽——但外婆显然没有意识到,她的脑干在出血。她就这样倒下去,可能还轻轻地叫了一声。等人发现送往医院的时候,她只剩下呼吸,没有了知觉,眼睛只是偶尔睁一下。
 

接下来外婆遭受的几个月的磨难,使我常想起来就会落泪,她的本来瘦小的身体已经如一片树叶,她的本来精致的五官清秀的面容只看到两边突出的颧骨,凌乱的白色头发垂在面颊上看起来有些吓人。她躺的床板挖了一个洞,方便排泄,没过一个月,外婆身下生了褥疮,姐姐浑身打颤地说:洗出很多蛆。
 
我们的哭声并没有惊动到她,她依旧是一种平静的神情,外公的喉咙里发出咕咕的声音,他背对着我们在抹眼泪。这个被他欺侮了一辈子的女人,这个任由他张扬个性而只能顺从的女人,以这种不理不答的方式跟他告别。虽然老年的外公脾气已经改变了很多,对外婆多半是轻声细语,但漫长岁月里留给我的印象,外公一直是以强势的地位统治着一个弱者,我可以举出无数个例证来证明外婆每天是怎样战战兢兢生活在这个家庭里。
 


 
我阅览四十年前在大学写的日记,里面记载了关于外婆的一些事。这些记录距离事情发生的时间不长,所以能最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形。
 
那个时候,大舅舅已经分家,他在外公厨房边搭建了一间相对小一些的厨房。大舅母在食品公司工作,她每天伺候的对象是一大群二师兄。她穿着胶鞋,在宽敞的臭气熏天的猪圈里来回投喂饲料。她下班的时间往往很早,所以她回家做好晚饭并吃完饭,外公、大舅他们还在农田没有回来。她已养成了一个人先吃的习惯,吃完之后把桌上的菜用空碗扣上,就开始织毛衣。
 

大舅母并不擅长织毛衣,我怀疑她织毛衣只是手上闲得慌的原因,一件毛衣在她手上捣腾了半年都没成形,而在此过程中她不断返工,把织好的一块又扯成毛线,而扯出来的毛线成方便面似的扭曲状。大舅母更感兴趣的是看着外婆做家务。外婆在她监视下做家务显得很不开心,这种不开心是有理由的,外婆的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大舅母的评点,而这种评点都具有贬义色彩,不仅如此,产生的后果在外公及家人回来后得到发扬光大。
 
我在四十年前的日记里是这样记叙的:……外公、舅舅回来的时候,大舅母就说,(外婆)在泔水里洗碗筷,洗菜只是在盆里打个滚,水还没一汤匙多……外公就开始骂,把他从他母亲(我世婆)身上遗传的骂人基因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看到外公扭曲的嘴脸,也感到胆战心惊。我的可怜的外婆这个时候就躲到灶角不敢吱声,如果会辩驳一句,没准会飞过两只筷子或者一只碗。所以外婆默默承受就显得很明智,但明显地,我看到她眼睛通红,她的沙眼本来就会无缘无故地流出眼泪。这个时候,大舅母就会适时把握势态,忙着熄火。说在她正确指导下,外婆把碗洗了几遍,菜也保证里面没有虫沙……
 


 
一九三七年十月的某一天,外婆诞下她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外婆那年十九岁。她十六岁就嫁到外公家,她用了三年的身心准备,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外婆是被一部简易的花轿抬进何家的。外婆轻盈的身子坐在花轿上,轿夫毫不费力抬着甚至扭起了秧歌步子,黄家到何家的距离不过三里地,但外婆还是被颠得晕轿。年轻的外公在大门口迎候,一边幸福地搓着手,他的母亲——我的世婆——则挡在前面。媒婆向她展示礼单,礼单上列了离娘礼、背新人礼、专厨礼、抬厢礼、改口礼、吹打礼……这些繁文缛节成为以后世婆警醒我外婆的口实,长寿的世婆时常对我的外婆重复着一句话:你是重礼娶来的。
 

我的世婆是个小脚女人,不知是出于时尚,还是随大流,她缠了小脚。我看过她脱了袜子的脚,那已经是定型了的小脚,脚趾头叠在一起,脚背弯得像一只伸懒腰的猫。但这并不影响她的领导能力,我的世婆在迎进她的儿媳之后,已经为她的儿媳做好了人生规划,而我世婆的长寿,使得我的外婆在执行人生规划过程中变成了习惯。我外婆的一辈子似乎就是在厨房猪圈间消磨了岁月,炎热夏季,邻居们摇着蒲扇在禾坪上歇凉,直到大家呵欠连天,外婆才提着椅子走出厨房。
 
也因为这样,外婆对外界一直是孤陋寡闻。她很少出门,也不与人接触,有时对好恶的判断光凭主观意识就会出现偏差。比如说她对用牙膏漱口很抵触,她漱口是在牙刷上放一排盐,洗头她从不用香皂,而是用冰碱,她深信自己一直没有掉头发就是常年坚持洗冰碱得到的效果。但是她炒菜总是放咸了就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外公骂她心恶、心狠的人炒的菜就咸。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我不止听一个人这样说,然而,外婆绝对是一个善良的人,甚至还有些懦弱。
 


 
我翻阅四十年前记的日记,里面有一篇是写在读高中时第一次吃面包的事情。那种高贵神秘的香味,使我一直对热乎乎的面包有一种偏爱。这种凌驾于馒头包子油条的味道,让我每咬一口都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比起现在满大街的面包店,那时的面包无疑是稀缺食品。在我吃完了两个面包的时候,还剩的两个面包我无疑可以轻而易举地咽进肚子,但我想到外婆,我要给她尝尝她从来没吃过的东西。
 
我克制自己的贪欲,把剩下的两个面包带回家里。当时外婆已经躺下了,她坐起身,把手伸出蚊帐。同样的,她对这种陌生的食品也是充满溢美之词,我看见她把松软的面包咬在唇齿间,一点点咀嚼着,香味从她指间散发开去,在蚊帐里保留了很长时间,相信外婆在这种香味中入睡一定是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在那篇日记里还写到外婆时常给我零食的事情。我住在二楼,即使是楼板也听不到外婆走进我房间的声音,在我专心致志做作业时,她会从背后伸出一只手,“嗯”一声,手掌里要么是一个苹果,要么是几块饼干,然后她在我房间里转几圈,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就下楼去。
 
今年是外婆去世三十周年祭年,不管时间多长,她遗传的基因还在她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说实话,我们这些晚辈有姣好的面容就与外婆的基因密不可分。在我对外婆的逐渐模糊的记忆里,始终有一幅温馨的画面:外婆在池塘边洗着一家人的衣服,我则钻入水底捞取河蚌,不用多少时辰,就能拣拾到一水桶河蚌,这些河蚌去壳挑肉,用姜丝、辣椒、大蒜、水酒爆炒,是一道廉价美味的荤菜;我又打捞起一大堆的“水浮莲”,“水浮莲”是猪的主食,外婆戴上手套,把“水浮莲”剁碎——如果不戴上手套,浆水沾在手上奇痒。“水浮莲”在大锅里煮烂,升腾的水气里,散发出一种叫作家乡农事的味道……


摄影  赖海燕(路开文化)




 
谢平,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大学1980级中文就读,曾为天津某物流公司总经理,现居广昌。教育系统工作,散文作品见《厦门日报》等报刊,赣州路开文化文友。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