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丽华
一
1993年的冬天特别寒冷。
一天,冒着寒流,倩和公司工会主席老凌及驾驶员小李,一行三人驱车来到距县城三十多公里,位于全县海拨最高的彝族寨子里,寻访一户人家。
三人此行要做的事,是受公司里一位身患重病老同志的委托,并经公司领导研究同意,帮助他寻找回家的路和亲人。自从离开家后,这位老同志几十年里很少回家或者说已经基本没有回家了,他把自己弄丢了。
三人把车子停在村口的打谷场上,踏着凹凸不平、污泥浊水的小路,向寨子的深处走去。在一幢挂有村公所牌子的房屋前,遇到一位扛着锄头下地的大爷,倩便上前询问要找的那户人家住哪里。三人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继续往前走,目之所及,是云南农村最常见的红土土掌房,一栋饱经沧桑的老房子。
三人的脚步接近房子大门时,房子里传来狗吠的声音,倩急忙躲到凌主席的身后,心里怦怦直跳。不久,双面门打开了一扇,伸出来一位男子的头,问道:“你们有事吗?”
凌主席问:“这里是XXX家吗?”并向男子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于是,三人被热情地迎进了家门。
环顾四周,房子外面虽然老旧,但房子里面的墙壁却被粉刷得白白净净。客堂中央靠墙摆放着一排长长的香案,上面放有电视机、收录机、茶盘茶具等生活用品,家具虽然简单,但是干净整洁。
男子让我们在一组木制沙发上就坐。
不一会,从房子右侧的厨房里走出来一位大妈,她手里端着一个大铁盆,盆里装有燃烧着无烟的木炭火。
“家里来客人啦。来来,烤火,天气太冷了。”大妈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
倩站起来,搬过来一把小椅子,坐在火盆前烤火。大妈又提来暖水壶,落落大方地给客人端茶倒水。
倩静静地注视着大妈的一举一动,感觉她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
从大妈被时光漂白的缕缕白发,以及被岁月雕刻在脸上的一道道皱纹,倩判断她应该有六十岁左右的年纪。她肤色有点黑(这是农村妇女整日风吹日晒做农活留下的容貌),眼睛很大,眼珠又黑又圆。从脸盘的轮廓想象她年轻时,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姑娘。
凌主席接过大妈递来的茶杯,说了声:“谢谢!”并请大妈也坐下。
凌主席转头给倩递了个眼色。倩明白他的意思,希望倩首先向大妈开口,说出来意。他肯定觉得还是两个女人间好沟通。
倩没敢发话,她知道此次任务特殊,一旦用词不当,会引起大妈的反感和情绪波动。在来之前,倩对大妈的家庭情况和夫妻关系也有所了解。
见倩迟迟不出声,凌主席只好自己说话了,他挺了挺腰杆,对大妈开了口。
“大姐,我以前见过你,应该有许多年了。我叫老凌,是农资公司工会主席。这位女同志叫小倩,还有小李。这样吧,我军人出身(老凌是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营级转业干部),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我们今天来找你,是想请你到医院看看你的丈夫老胡,他生病住院了,己经有半年多时间了。实不相瞒,老胡病情有点复杂,所以,他很想见见你和俩孩子。”
倩在观察大妈的反应和表情。
看得出,当大妈听完凌主席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后,一脸的惊愕。在一旁吸水烟筒的儿子(即之前帮三人开门的男子)也张大了嘴,嘴里喷出一股烟雾,眼光直楞楞的向母亲望去。
大妈一声不吭,没有接老凌的话,屋里死一般的沉静。突然,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啊,儿嗯。”那是大妈家拴在屋外牲口棚里毛驴吸气吐气的撕叫声。
许久,坐在倩身旁的大妈艰难地站起来,愤愤然地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对不起,你们找错人了,我不认识那个老胡。”然后,抬起身上的围裙一角,擦擦手说:“你们烤火,我要去做饭了。”便转身向厨房走去。
一时间,在座的所有人都显得很尴尬,面面相觑。倩真怀疑可能是找错人了,但脑海里又似乎觉得与大妈似曾相识。
二
说来话长。
1978年,倩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了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的职工。公司里,三十多位同事男多女少。
很庆幸,初来乍到,就赶上了单位分配新住房。倩的左邻是公司业务主任,昆明人。他矮小的个子,说话风趣幽默,是同事们公认的业余新闻主播。公司食堂的早餐桌是他的演播台,职工们忙着吃早点,而他总是妙语连珠地播报每日新闻和今古传奇。倩的右舍是张伯伯夫妻居住。上班时,张伯伯一身白大挂坐诊庄稼医院,给农民朋友诊断农作物的病虫害,开处方、配售各种化肥农药,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张伯伯的隔壁,住的就是老胡。倩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老胡门口经过。
倩在公司做会计。每逢春耕和夏播季节的赶集日,购买化肥农药的农民较多,仓库里车水马龙。此时,领导就会安排办公室人员到批发室开单收款和到仓库发货。
倩被派去最多的是销售量最大的尿素和碳铵仓库。负责仓库管理的便是老胡。
老胡高高的个子,微黄的头发天然卷曲,方脸上嵌着一双满盈慈祥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是一张唇红齿白的大嘴。每次见到他,倩就会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男人嘴大吃猪羊。”
老胡应该是有口福之人。
倩称他“胡师傅”,他总是微笑点头。
老胡的仓库值班室,可以用杂乱无章来形容,这与他的长相一点都不协调。
二十多平米的面积,里间是卧室,一张双人床、一组木沙发和一个茶几,都是单位统一配发的。床上被子不叠,沙发上脏衣服乱放,地上鞋子东一只西一只,看到就让人不舒服。
外间是办公室,办公桌旁,靠着两支云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竹制水烟筒。倩每次进去都能嗅到一股刺鼻的土烟味。
只要有时间,倩会主动打扫仓库值班室卫生,扫地、抹桌子、擦窗户,一会儿,值班室便窗明几亮。老胡会很不好意思地表示说:“来的人很多,容易脏。”
倩说:“能理解,因为来的大多是买化肥的农民,他们讲究不了这么多;有些人还顺便要吸几口水烟筒。”
时光流逝,转眼又到春节。
节期放假,公司都召开职工会议,总经理强调放假期间的注意事项,宣布值班人员名单。值班人员中,连续三年老胡都榜上有名。会议刚结束,倩便迫不及待跑到总经理室,心直口快地向经理提意见:“经理,你为什么年年都要安排胡师傅春节值班,不让他回家过年,这样不好吧!”
这时的倩,是公司工会女工委员,她要维护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
经理看着倩严肃认真的样子,一脸无奈地笑笑说:“你不懂,不是我不让他回家过年,是他不想回去,你就别问为什么了。”
倩很茫然,心想:居然还有人不想回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
倩想解开这个谜。
三
农资公司是专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客观地说,这些商品对人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危害性,从业人员被视为特殊工种。特别是女职工,怀孕期间如果长期接触化肥、农药,极易造成流产。所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问题。
1993年4月,又一次职工体检开始。
体检报告出来,职工健康状况整体良好,大家欢欣鼓舞,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天,老胡到会计办公室,找到倩的师傅纳会计,把自已的体检报告拿给她看。
老胡问:“报告上说我肺部有阴影,是什么意思?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复查,我该怎么办?”
纳师傅看过报告后,说了一句话:“老胡,你还是听医生的话,尽快到玉溪去复查吧!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
几天后,传来不幸的消息,老胡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如睛天响雷,震惊了领导和同事们。
总经理和工会领导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安慰和治病救人事宜。
首先,安排老朱接手老胡的工作岗位;其次,指派科技员小张赶往市医院,照顾老胡住院治疗。
别看总经理平时不苟言笑,总是一副绷紧认真的关公脸,职工们都有点怕他。但遇到职工生病了,或者有个其它困难,他却有副热心肠,让大家心里都倍感温暖。
在玉溪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老胡被转回县医院继续治疗。
没过几天的一个中午,倩与老朱到医院看望老胡。穿过一段又一段昏暗静幽的医院住院部走廊,看着那白墙、白柜、白床,以及惨白的病房,倩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伤。
老胡直挺挺地躺在病号被窝里,眼睛望着天花板。倩叫了一声:”胡师傅,我们来看你了。”
老胡扭动了一下头,倩看到他眼睛里流着眼泪。
老朱问:“老胡,病好点没,吃饭了吗?”
“唉,还没呢。”
老朱很生气:“怎么搞的,都快两点了,还没送饭来!”
倩没说什么,转身快步赶到医院大门外的小饭店,给老胡买来了饭菜。
回单位的路上,倩问老朱:“老胡住院,一日三餐如何解决?”
老朱叹了一口气:“小张不可能每天给他送饭,他还有工作。事到如今,我就告诉你吧,老胡有一个认识几十年的相好,是个开小饭店的老板。我去找过她,她同意每天给老胡送饭吃。”
倩惊奇地说:“哦,原来是水中桥啊,想不到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难怪他从来不愿意春节回家过年。”
医生无回天之术,老胡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自已也明显地感觉到人生将走到尽头。他多次恳请老朱,并向公司领导提出要求,想回老家,叶落归根。
于是,便有了倩和工会主席老凌等寻找老胡家属之行。家虽然找到了,但大妈坚持说不认识老胡,我们无功而返。
四
回公司后,倩和老凌、老朱到医院病房,把事情的经过很客观地告诉老胡,他充满了绝望。
老朱安慰他:“你想开一点吧。身体要紧,我们再慢慢做工作,毕竟你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把你媳妇的心伤透了,不可能就这么快原凉你!”
老胡尴尬地点点头。
几天后,倩与老朱、小李再次登门,分别做大妈和儿子的思想工作。最后,儿子表态,愿意接父亲回家,满足他最后的愿望。
大妈说:“我老了,听儿子的。”
送老胡回家的那天,总经理安排了一辆大货车,大家帮忙收拾细软,搬什物家具。
老胡的弟弟、侄子、儿子来接老胡回家,看到他们,老胡很激动、很高兴,但是很少说话。
倩说:“胡师傅,你今天回家应该穿得好一点吧!”
老胡说:“我昨天去理发了。”
老胡的弟弟打开装衣服的箱子,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他伤心地说:“哥哥,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我虽然是农民,但好一点的衣服还是有几套的 ,你还是领工资的人呢。”
最后,还是倩陪老胡的儿子临时到百货公司买了两套新衣服,让老胡穿上回家。
车到村口,倩第一个下车,忙着向大妈传递消息。
大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倩告诉她:老胡回来了。
大妈淡定地回答:“回就回吧!这是他从小长大的老家,他认得路,不用我去接他。”
堂屋的中央,摆上了一张大大的圆桌,桌子上摆满了大妈制作的家乡美食。大家团团围坐,共进午餐。大妈不卑不亢地给大家添菜加饭,也给老胡夹菜加汤,满脸的云淡风轻。
五
1994年4月,倩由农资公司调县社机关工作。
一天,仍是农资公司工会主席的老凌打来电话说:“老胡病故了,你想去送他一程吗?”
倩回答:“我不想去!”
不知为什么,自从知道老胡的故事,特别是看到老胡老伴后,倩对老胡的好感少了不少。
按照政策,老胡的发妻可以享受遗属生活补助,每月60元。
1999年9月,供销社改制,遗属生活补助计算10年,提前一次性发给。倩负责此项工作。
当倩领着清算组人员,再一次登门将补助款亲手递给大妈时,大妈难过地流着眼泪,拉住倩的手说:“老胡活着时,从来没有给过我这么多钱,没想到他人死了,我以遗属身份领到单位的补助,真是悲剧啊!”
大妈又说:“同志,谢谢你三番五次到我家做工作。其实,第一次见面我就认出了你,记你有一年我到公司找老胡,在仓库值班室里,你还吃过我带去的火烧蚕豆呢,你说很香,我给了你一小袋。”
倩惊呀地表示:“啊,对对,想起来了,难怪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与大妈似曾相识。”
大妈向倩倾述:“你不知道,老胡回家后,病情仍越来越重,我每天煮中药,做饭给他吃,端茶倒水,端屎端尿。想想他几十年抛妻弃子,儿女结婚都不回家,我何苦呢?但想想儿子同意接他回来照顾,我也就忍了。谁让他是我俩孩子的身生父亲呢?过去度日如年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只有我的枕头知道,还有就是我自己知道。唉,我这个人就是心太软。”
是的,人们常说:心软是病,情深是命啊!
握着大妈粗糙的双手,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倩,非常理解大妈此刻的心境。
倩真诚地安慰大妈道:“大妈别难过,你忍辱负重地养大了两个懂感恩、有孝心、有担当的好孩子,你的晚年会有依靠的。你要保重自已,好好生活,老天不负好心人!”
摄影 赖海燕(路开文化)
沈丽华,云南玉溪人,退休。
一
1993年的冬天特别寒冷。
一天,冒着寒流,倩和公司工会主席老凌及驾驶员小李,一行三人驱车来到距县城三十多公里,位于全县海拨最高的彝族寨子里,寻访一户人家。
三人此行要做的事,是受公司里一位身患重病老同志的委托,并经公司领导研究同意,帮助他寻找回家的路和亲人。自从离开家后,这位老同志几十年里很少回家或者说已经基本没有回家了,他把自己弄丢了。
三人把车子停在村口的打谷场上,踏着凹凸不平、污泥浊水的小路,向寨子的深处走去。在一幢挂有村公所牌子的房屋前,遇到一位扛着锄头下地的大爷,倩便上前询问要找的那户人家住哪里。三人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继续往前走,目之所及,是云南农村最常见的红土土掌房,一栋饱经沧桑的老房子。
三人的脚步接近房子大门时,房子里传来狗吠的声音,倩急忙躲到凌主席的身后,心里怦怦直跳。不久,双面门打开了一扇,伸出来一位男子的头,问道:“你们有事吗?”
凌主席问:“这里是XXX家吗?”并向男子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于是,三人被热情地迎进了家门。
环顾四周,房子外面虽然老旧,但房子里面的墙壁却被粉刷得白白净净。客堂中央靠墙摆放着一排长长的香案,上面放有电视机、收录机、茶盘茶具等生活用品,家具虽然简单,但是干净整洁。
男子让我们在一组木制沙发上就坐。
不一会,从房子右侧的厨房里走出来一位大妈,她手里端着一个大铁盆,盆里装有燃烧着无烟的木炭火。
“家里来客人啦。来来,烤火,天气太冷了。”大妈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
倩站起来,搬过来一把小椅子,坐在火盆前烤火。大妈又提来暖水壶,落落大方地给客人端茶倒水。
倩静静地注视着大妈的一举一动,感觉她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
从大妈被时光漂白的缕缕白发,以及被岁月雕刻在脸上的一道道皱纹,倩判断她应该有六十岁左右的年纪。她肤色有点黑(这是农村妇女整日风吹日晒做农活留下的容貌),眼睛很大,眼珠又黑又圆。从脸盘的轮廓想象她年轻时,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姑娘。
凌主席接过大妈递来的茶杯,说了声:“谢谢!”并请大妈也坐下。
凌主席转头给倩递了个眼色。倩明白他的意思,希望倩首先向大妈开口,说出来意。他肯定觉得还是两个女人间好沟通。
倩没敢发话,她知道此次任务特殊,一旦用词不当,会引起大妈的反感和情绪波动。在来之前,倩对大妈的家庭情况和夫妻关系也有所了解。
见倩迟迟不出声,凌主席只好自己说话了,他挺了挺腰杆,对大妈开了口。
“大姐,我以前见过你,应该有许多年了。我叫老凌,是农资公司工会主席。这位女同志叫小倩,还有小李。这样吧,我军人出身(老凌是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营级转业干部),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我们今天来找你,是想请你到医院看看你的丈夫老胡,他生病住院了,己经有半年多时间了。实不相瞒,老胡病情有点复杂,所以,他很想见见你和俩孩子。”
倩在观察大妈的反应和表情。
看得出,当大妈听完凌主席突如其来的一番话后,一脸的惊愕。在一旁吸水烟筒的儿子(即之前帮三人开门的男子)也张大了嘴,嘴里喷出一股烟雾,眼光直楞楞的向母亲望去。
大妈一声不吭,没有接老凌的话,屋里死一般的沉静。突然,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啊,儿嗯。”那是大妈家拴在屋外牲口棚里毛驴吸气吐气的撕叫声。
许久,坐在倩身旁的大妈艰难地站起来,愤愤然地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对不起,你们找错人了,我不认识那个老胡。”然后,抬起身上的围裙一角,擦擦手说:“你们烤火,我要去做饭了。”便转身向厨房走去。
一时间,在座的所有人都显得很尴尬,面面相觑。倩真怀疑可能是找错人了,但脑海里又似乎觉得与大妈似曾相识。
二
说来话长。
1978年,倩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了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的职工。公司里,三十多位同事男多女少。
很庆幸,初来乍到,就赶上了单位分配新住房。倩的左邻是公司业务主任,昆明人。他矮小的个子,说话风趣幽默,是同事们公认的业余新闻主播。公司食堂的早餐桌是他的演播台,职工们忙着吃早点,而他总是妙语连珠地播报每日新闻和今古传奇。倩的右舍是张伯伯夫妻居住。上班时,张伯伯一身白大挂坐诊庄稼医院,给农民朋友诊断农作物的病虫害,开处方、配售各种化肥农药,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张伯伯的隔壁,住的就是老胡。倩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老胡门口经过。
倩在公司做会计。每逢春耕和夏播季节的赶集日,购买化肥农药的农民较多,仓库里车水马龙。此时,领导就会安排办公室人员到批发室开单收款和到仓库发货。
倩被派去最多的是销售量最大的尿素和碳铵仓库。负责仓库管理的便是老胡。
老胡高高的个子,微黄的头发天然卷曲,方脸上嵌着一双满盈慈祥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是一张唇红齿白的大嘴。每次见到他,倩就会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男人嘴大吃猪羊。”
老胡应该是有口福之人。
倩称他“胡师傅”,他总是微笑点头。
老胡的仓库值班室,可以用杂乱无章来形容,这与他的长相一点都不协调。
二十多平米的面积,里间是卧室,一张双人床、一组木沙发和一个茶几,都是单位统一配发的。床上被子不叠,沙发上脏衣服乱放,地上鞋子东一只西一只,看到就让人不舒服。
外间是办公室,办公桌旁,靠着两支云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竹制水烟筒。倩每次进去都能嗅到一股刺鼻的土烟味。
只要有时间,倩会主动打扫仓库值班室卫生,扫地、抹桌子、擦窗户,一会儿,值班室便窗明几亮。老胡会很不好意思地表示说:“来的人很多,容易脏。”
倩说:“能理解,因为来的大多是买化肥的农民,他们讲究不了这么多;有些人还顺便要吸几口水烟筒。”
时光流逝,转眼又到春节。
节期放假,公司都召开职工会议,总经理强调放假期间的注意事项,宣布值班人员名单。值班人员中,连续三年老胡都榜上有名。会议刚结束,倩便迫不及待跑到总经理室,心直口快地向经理提意见:“经理,你为什么年年都要安排胡师傅春节值班,不让他回家过年,这样不好吧!”
这时的倩,是公司工会女工委员,她要维护工会会员的合法权益。
经理看着倩严肃认真的样子,一脸无奈地笑笑说:“你不懂,不是我不让他回家过年,是他不想回去,你就别问为什么了。”
倩很茫然,心想:居然还有人不想回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
倩想解开这个谜。
三
农资公司是专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企业。客观地说,这些商品对人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危害性,从业人员被视为特殊工种。特别是女职工,怀孕期间如果长期接触化肥、农药,极易造成流产。所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问题。
1993年4月,又一次职工体检开始。
体检报告出来,职工健康状况整体良好,大家欢欣鼓舞,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天,老胡到会计办公室,找到倩的师傅纳会计,把自已的体检报告拿给她看。
老胡问:“报告上说我肺部有阴影,是什么意思?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复查,我该怎么办?”
纳师傅看过报告后,说了一句话:“老胡,你还是听医生的话,尽快到玉溪去复查吧!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
几天后,传来不幸的消息,老胡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如睛天响雷,震惊了领导和同事们。
总经理和工会领导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安慰和治病救人事宜。
首先,安排老朱接手老胡的工作岗位;其次,指派科技员小张赶往市医院,照顾老胡住院治疗。
别看总经理平时不苟言笑,总是一副绷紧认真的关公脸,职工们都有点怕他。但遇到职工生病了,或者有个其它困难,他却有副热心肠,让大家心里都倍感温暖。
在玉溪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老胡被转回县医院继续治疗。
没过几天的一个中午,倩与老朱到医院看望老胡。穿过一段又一段昏暗静幽的医院住院部走廊,看着那白墙、白柜、白床,以及惨白的病房,倩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伤。
老胡直挺挺地躺在病号被窝里,眼睛望着天花板。倩叫了一声:”胡师傅,我们来看你了。”
老胡扭动了一下头,倩看到他眼睛里流着眼泪。
老朱问:“老胡,病好点没,吃饭了吗?”
“唉,还没呢。”
老朱很生气:“怎么搞的,都快两点了,还没送饭来!”
倩没说什么,转身快步赶到医院大门外的小饭店,给老胡买来了饭菜。
回单位的路上,倩问老朱:“老胡住院,一日三餐如何解决?”
老朱叹了一口气:“小张不可能每天给他送饭,他还有工作。事到如今,我就告诉你吧,老胡有一个认识几十年的相好,是个开小饭店的老板。我去找过她,她同意每天给老胡送饭吃。”
倩惊奇地说:“哦,原来是水中桥啊,想不到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难怪他从来不愿意春节回家过年。”
医生无回天之术,老胡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自已也明显地感觉到人生将走到尽头。他多次恳请老朱,并向公司领导提出要求,想回老家,叶落归根。
于是,便有了倩和工会主席老凌等寻找老胡家属之行。家虽然找到了,但大妈坚持说不认识老胡,我们无功而返。
四
回公司后,倩和老凌、老朱到医院病房,把事情的经过很客观地告诉老胡,他充满了绝望。
老朱安慰他:“你想开一点吧。身体要紧,我们再慢慢做工作,毕竟你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把你媳妇的心伤透了,不可能就这么快原凉你!”
老胡尴尬地点点头。
几天后,倩与老朱、小李再次登门,分别做大妈和儿子的思想工作。最后,儿子表态,愿意接父亲回家,满足他最后的愿望。
大妈说:“我老了,听儿子的。”
送老胡回家的那天,总经理安排了一辆大货车,大家帮忙收拾细软,搬什物家具。
老胡的弟弟、侄子、儿子来接老胡回家,看到他们,老胡很激动、很高兴,但是很少说话。
倩说:“胡师傅,你今天回家应该穿得好一点吧!”
老胡说:“我昨天去理发了。”
老胡的弟弟打开装衣服的箱子,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他伤心地说:“哥哥,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我虽然是农民,但好一点的衣服还是有几套的 ,你还是领工资的人呢。”
最后,还是倩陪老胡的儿子临时到百货公司买了两套新衣服,让老胡穿上回家。
车到村口,倩第一个下车,忙着向大妈传递消息。
大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倩告诉她:老胡回来了。
大妈淡定地回答:“回就回吧!这是他从小长大的老家,他认得路,不用我去接他。”
堂屋的中央,摆上了一张大大的圆桌,桌子上摆满了大妈制作的家乡美食。大家团团围坐,共进午餐。大妈不卑不亢地给大家添菜加饭,也给老胡夹菜加汤,满脸的云淡风轻。
五
1994年4月,倩由农资公司调县社机关工作。
一天,仍是农资公司工会主席的老凌打来电话说:“老胡病故了,你想去送他一程吗?”
倩回答:“我不想去!”
不知为什么,自从知道老胡的故事,特别是看到老胡老伴后,倩对老胡的好感少了不少。
按照政策,老胡的发妻可以享受遗属生活补助,每月60元。
1999年9月,供销社改制,遗属生活补助计算10年,提前一次性发给。倩负责此项工作。
当倩领着清算组人员,再一次登门将补助款亲手递给大妈时,大妈难过地流着眼泪,拉住倩的手说:“老胡活着时,从来没有给过我这么多钱,没想到他人死了,我以遗属身份领到单位的补助,真是悲剧啊!”
大妈又说:“同志,谢谢你三番五次到我家做工作。其实,第一次见面我就认出了你,记你有一年我到公司找老胡,在仓库值班室里,你还吃过我带去的火烧蚕豆呢,你说很香,我给了你一小袋。”
倩惊呀地表示:“啊,对对,想起来了,难怪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与大妈似曾相识。”
大妈向倩倾述:“你不知道,老胡回家后,病情仍越来越重,我每天煮中药,做饭给他吃,端茶倒水,端屎端尿。想想他几十年抛妻弃子,儿女结婚都不回家,我何苦呢?但想想儿子同意接他回来照顾,我也就忍了。谁让他是我俩孩子的身生父亲呢?过去度日如年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只有我的枕头知道,还有就是我自己知道。唉,我这个人就是心太软。”
是的,人们常说:心软是病,情深是命啊!
握着大妈粗糙的双手,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倩,非常理解大妈此刻的心境。
倩真诚地安慰大妈道:“大妈别难过,你忍辱负重地养大了两个懂感恩、有孝心、有担当的好孩子,你的晚年会有依靠的。你要保重自已,好好生活,老天不负好心人!”
摄影 赖海燕(路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