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我在天津的那些年(下/谢平)

□文/谢平
 
(接上期)
 

4
 
幺六桥是天津市东丽区的一个回族乡镇,“立白”转运仓库开初就设在那里。我在办公楼里找了一间杂物间,中间用橱柜隔开,一边当办公的地方,一边当卧室。清理房间用了几天才完成,地面磁砖上全是胶水沾着的纸屑,我跪在地上用刮灰刀一路铲过去。冬天的晚上气温特别低,又没暖气,我买了两个油汀放在床边,但没向着油汀的那边还是冰冷,只好团起身,把被子卷在身上。
 
我负责发送河北以北客户订单,因为以前有过对操作的熟悉,上手是很快的事了。派送单、货物资料等,则由司机从弟弟公司带到仓库。
 
公司文员小贾负责派送单、货物资料这些事。小贾是北京人,长得还真有点像小品演员贾玲的样子。她是学物流的,经她朋友介绍来到公司。她说她妈妈要她找工作、嫁人一定不能超过北京范围。她经常学我们说话,还说:好听,听不懂也像鸟叫一般。我告诉她,我们家乡称“吃饭”为“刮查里”(骂人的话),她记住了,每到开饭的时候就敲着碗喊:“大家来‘刮查里’!”
 
我之所以把2008年奥运会当作我的小运气之一,是因为奥运会期间六环之内任何时间货运车辆禁止通行,发往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车就必须绕开北京。路途远了,“立白”只好让承运商暂时重新报价。承德、张家口是河北两个大经销商,货物销售量最大,尤其是张家口,每个月有2万多吨。我们报了比原来多两倍的价格,批下来后一直按新报价走了4个月,司机说绕开北京走其实也没远多少,我们的新报价比实际新增绕路成本赚大了。
 
张家口那边都是运煤来天津的车,卸货返回时帮我们装货,十三米半挂、高栏。司机最乐意装整车货,前一天就打电话问我有没有货,并告知几点能到天津。他们在天津卸完煤赶到仓库基本是下午3点左右,装完车第二天一早就到张家口了,来回走得紧凑。我与“立白”的客户混熟了,就会与他商量说有车在等装,能不能下一个多少吨的单,我也大致知道客户当月还有多少订单。

5
 
我在天津的最后一年租住在市区郊外的“德锦里”小区。这个小区属于回迁而建,规模与一个小县城差不多。到了晚上,每一栋每一层的灯火组成一排灯墙,远处看过去非常壮观。
 
终于要离开天津了。有一天,我半躺在飘窗上,百无聊赖。隔着玻璃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风如同野兽在楼宇间乱撞,发出一阵一阵闷响。手上一切工作都做完了,只等着“立白”总部核算完运单,通知一声“可以开票了。”这是我的最后一张运单,开完她,我即可以启程,重新回到我原来体制内工作的地方。
 
我记得我那天陷入一种难于言表的情绪里。我在漂窗上躺了很久,脚下那盆吊兰触在我脚上,我也懒得搬开。我忙碌了这几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候,莫名的孤独啃噬着我的内心。我知道,我来的那种希望已经实现了,只是没想到,在这希望的背后,还有隐隐的痛。
 
我从来没有畏惧过这几年的艰辛,我庆幸自己的身体扛住了劳累,我感谢上天保佑,让我这几年为自己的过错完成了“赎罪”。
 
老牟来送别,我让他把办公室用得上的东西拿走,我们互相拥抱。他不想要我的东西,他相信我明年又会来重操旧业。可这次是再没回去了,一直到现在。
 

6
 
我离开天津已有七年的时间,但我还时常想起她,她在我心里的位置,是哪个地方都不能相比的。这段独特的经历,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相比,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打交道的是员工、司机、老板、客户、上司……你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就像他们也无法真正了解你一样。你听到的是传送带转动的声音,闻到的是弥漫在整个厂房空气里洗涤液的香精味道,由于接触粉类液体类用品,你的手上经常是粘粘的,一天不知要洗多少次。
 
这座城市,七年应该会改变很多,但我相信,再去见她,我还能想起她原来的模样。因为她“经”“纬”分明,每一条经路纬路就是她全身的血管,这个是到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的。我已经不是游客,只在滨江道、瓷房子、狗不理、意大利风情街观赏流连,我深入到她的毛细血管,感觉到她灵魂深处跳动的东西。
 
我去古文化街听相声,数着“天津之眼”“解放桥”“金钢桥”,以及离住处最近的金钟桥,各式各样的桥都有她的历史故事。海河,这条天津的母亲河则穿城而过,夏天,游船在上面穿行;冬天,冰面上便散落凿冰垂钓的人。我熟悉了她的语言,甚至能分辨出塘沽与市区口音的差别,至于她与宝坻、蓟县的差别,就更加能分辨得出来了。
 
她的各个小巷隐藏了许多小菜馆,那里菜肴各具特色,水上公园边一家湘菜馆,一只十八元的小甲鱼,是每次去的必点菜。如果味口足够好,又不想花多少钱,就去吃“比尔烤肉”,每位五十八元,可从中餐吃到西餐,炒煮烤蒸涮,都有;咖啡、茶、口乐、冰淇淋、牛奶等饮料随意取,水果任由装。只要吃得下,只要不浪费,无需替老板着急——我一直不明白,老板这不亏本吗?
 
大胡同,平民闲逛的商业区;百脑汇,电子产品聚集地;天龙迪巴,时常有名星来演出的地方;刘老根大舞台,可以穿着浴服来观赏;回民牛肉市场,牛肉曾经卖十九元一斤;七里海的螃蟹,一百元可以买一脸盆;金钟蔬菜批发市场,一大捆韭菜卖一元钱;欢坨镇的西红柿,一箩筐一箩筐摆在国道边叫卖。
 
我还到过郊区农户的家里,看他们把一整条草鱼放入锅内,然后倒入一瓶酱油,称为“熬(nao)鱼”。我还看过本地工人带来的午餐,他们一手拿馒头,一手拿一只青灯笼辣椒,咬一口馒头,咬一口青椒,青椒在嘴唇边发出“噗”的声音。
 
(全文完。谢谢阅读!)
 
供图  谢平(路开文化)





 
谢平,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大学1980级中文就读,曾为天津某物流公司总经理,现居广昌。教育系统工作,散文作品见《厦门日报》等报刊,赣州路开文化文友。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