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日龙
赣县英烈谱:卢光治,1897年2月生,大埠乡黄贯村坳下组人。1928年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战士。同年于大田杜屋坑战斗受伤被俘,被敌人开膛处死,年仅31岁。
2022年5月,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村民卢桂兰、卢小英姐妹俩来到大埠乡政府,把一把枪身已经生锈、但扳机仍能扣动的土枪,郑重捐献给大埠农民武装起义纪念馆。姐妹俩动情地说:“我们这是完成父亲卢振彬的遗愿!”
卢振彬,1925年生人,大埠农民武装起义革命烈士卢光治的儿子。
卢光治,1897年2月生,原赣县大由乡二十七都黄贯甲(今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坳下组中段子)人,1927年加入农协,农民赤卫队队员。1928年2月,卢光治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之后敌人多次反扑大埠,卢光治又连续参加战斗;3月22日,卢光治跟随起义部队前往大田云州、荷村,于大田杜屋坑遭遇敌人埋伏袭击,身负重伤,被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押解至大田徐屋关押。因不肯背叛革命,卢光治被反动派押解至河边沙滩上开膛处死,年仅31岁。
父亲牺牲时,卢振彬还未满三周岁,关于父亲的一切,他是等自己逐渐长大后,从母亲以及邻里乡亲的嘴里才得知的。父亲卢光治的形象得以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卢振彬记得,五岁那年,他的母亲要改嫁了。母亲不能不走。父亲卢光治于1928年被敌人处死后,两年多来,作为“暴动分子婆娘”的母亲,没少受到当地土豪劣绅的欺凌,他们在言语上污辱她、在捐谷摊税上盘剥她,甚至对年轻的她从身体上企图凌辱她。如果仅仅是自己遭罪,坚强的母亲还受得了,她受不了的是儿子卢振彬跟着她,没少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她想,如果自己走了,儿子毕竟是卢家的血脉,在卢屋这块土地上,总有他活下去的一席之地吧!
临走的前一个晚上,母亲把卢振彬抱在怀里。她在儿子的脸上亲了又亲,两行眼泪没断过线地往下流。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模样乖巧的儿子又才有五岁,做母亲的哪能舍得!母亲说:“儿子呀,不是妈狠心,妈只有走了,别人看着你可怜,也许就会少欺负你了。”母亲又说:“儿子呀,妈相信你,你都五岁了,妈给你留了一间屋,你就是扫灰扒沙,也能找着吃的,也能长成你爸那个身子!”
母亲的话,年幼的卢振彬听了半懂。山里的孩子,外表倔强,内心柔软得像屋子背后地底下破土而出的嫩草。儿子最见不得的就是母亲哭。儿子把脸紧紧地贴在母亲的脸上,母亲脸上的眼泪打湿了儿子的小脸,打湿了儿子整个的身心。儿子说:“妈,不要哭,我肯定会长大的,等我长大了,我再去找你!”
“儿子,我的好儿子!”听了儿子的话,母亲更加受不了了,她更加使劲地抱紧了儿子,整个脸都埋在儿子的小小颈项里,那里有她最为熟悉的一切,她要尽情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吮吸它、拥有它。母子俩相依相偎了很久,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她松开儿子的小小身子,在屋角的一堆柴草里,扒拉出一个长条形包裹,包裹用烂布包扎得一层又一层,母亲小心地打开后,出现在卢振彬眼前的,是一把土枪。卢振彬认得枪,这几年,经常上门欺负他母子俩的人中,就没少有人用枪威胁过他们。
“儿子,这枪是你爸的,是你爸唯一剩下的东西。你要小心藏好,对谁都不能讲。等以后有同你爸一样的人来要了,你再拿出来。”母亲嘱咐卢振彬道。
卢振彬也还是只听了半懂,但他记住了母亲要他把枪藏好的叮嘱。母亲走后,卢振彬成了孤儿,靠乞讨、给瞎子牵路为生,一直到十六七岁自己可以下田作活了,他才租来别人的田土做起了农活。艰难的日子里,卢振彬始终记着母亲的交待,小心翼翼地收藏好父亲的遗物。
父亲留下的遗物,陪伴卢振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卢振彬有时想父亲、母亲了,他就偷偷地把枪拿出来,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口。无数个冷风凄雨的夜晚,都是父亲留下的这把土枪,温暖和慰藉着卢振彬单薄与孱弱的身子。
杜鹃花开,山谷红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光治的烈士身份得到确认,并颁发了烈土证书。此时的卢振彬,已是位憨厚善良的山里汉子,他带着父亲的烈士证书和自己精心收藏的土枪去见母亲,上了岁数的母亲再一次失声痛哭。
这一次,母亲详细地给卢振彬说了这把土枪之所以能留下来的原委。原来,杜屋坑战斗后,幸存的起义队员在秘密处理烈士遗体和遗物时,找到了这把损坏严重的土枪,队员们认出这枪是卢光治曾经用过的,他们把枪交到了卢光治妻子手里,并鼓励她革命只是暂时受到了挫折,将来战士们还会打回来,还会来取这把枪。“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起来,不要被敌人发现了。”送枪的人千叮嘱万托付。
母亲一遍一遍地抚摸着卢光治的烈土证书,一遍一遍地抚摸着久违的土枪。也是在这一次,卢振彬第一次见到母亲笑了。母亲原来也是会笑的,母亲笑起来的样子好看。母亲笑着对卢振彬说:“这枪,是你爸留下的福气,它保佑了我们全家。”
卢振彬接过母亲的话:“是哩,它不但保佑我们活了下来,还保佑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又是几十年过去,卢光治烈士留下的这把土枪,儿子卢振彬一直精心收藏。很多时候,他也把枪拿出来给家人、给乡里乡亲看,他讲父亲卢光治的故事,讲这把土枪的故事,在他的叙述里,满满的都是尊敬和骄傲。
卢振彬年岁大了,临去世前,他把两个女儿卢桂兰、卢小英叫到床前,把爷爷卢光治参加革命以及这把土枪的故事,又向她俩讲了一遍。卢振彬交待两个女儿,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我们的前人用命换来的。这枪,既是你们爷爷的,更是组织的,等有那么一天,你们要把它交回给组织!
2022年5月,为扩建大埠农民武装起义纪念馆,赣县区大埠乡党委、政府再一次向全乡征集有关起义史料和实物,卢桂兰、卢小英姐妹俩把爷爷卢光治留下、父亲卢振彬精心收藏的这把土枪,特意用崭新的红布包好,第一时间捐献出来。这把浸透祖辈鲜血的土枪,历经三代,将被更多的后人永远铭记和缅怀。
(素材提供: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村委会)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赣县英烈谱:卢光治,1897年2月生,大埠乡黄贯村坳下组人。1928年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战士。同年于大田杜屋坑战斗受伤被俘,被敌人开膛处死,年仅31岁。
2022年5月,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村民卢桂兰、卢小英姐妹俩来到大埠乡政府,把一把枪身已经生锈、但扳机仍能扣动的土枪,郑重捐献给大埠农民武装起义纪念馆。姐妹俩动情地说:“我们这是完成父亲卢振彬的遗愿!”
卢振彬,1925年生人,大埠农民武装起义革命烈士卢光治的儿子。
卢光治,1897年2月生,原赣县大由乡二十七都黄贯甲(今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坳下组中段子)人,1927年加入农协,农民赤卫队队员。1928年2月,卢光治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之后敌人多次反扑大埠,卢光治又连续参加战斗;3月22日,卢光治跟随起义部队前往大田云州、荷村,于大田杜屋坑遭遇敌人埋伏袭击,身负重伤,被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押解至大田徐屋关押。因不肯背叛革命,卢光治被反动派押解至河边沙滩上开膛处死,年仅31岁。
父亲牺牲时,卢振彬还未满三周岁,关于父亲的一切,他是等自己逐渐长大后,从母亲以及邻里乡亲的嘴里才得知的。父亲卢光治的形象得以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卢振彬记得,五岁那年,他的母亲要改嫁了。母亲不能不走。父亲卢光治于1928年被敌人处死后,两年多来,作为“暴动分子婆娘”的母亲,没少受到当地土豪劣绅的欺凌,他们在言语上污辱她、在捐谷摊税上盘剥她,甚至对年轻的她从身体上企图凌辱她。如果仅仅是自己遭罪,坚强的母亲还受得了,她受不了的是儿子卢振彬跟着她,没少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她想,如果自己走了,儿子毕竟是卢家的血脉,在卢屋这块土地上,总有他活下去的一席之地吧!
临走的前一个晚上,母亲把卢振彬抱在怀里。她在儿子的脸上亲了又亲,两行眼泪没断过线地往下流。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模样乖巧的儿子又才有五岁,做母亲的哪能舍得!母亲说:“儿子呀,不是妈狠心,妈只有走了,别人看着你可怜,也许就会少欺负你了。”母亲又说:“儿子呀,妈相信你,你都五岁了,妈给你留了一间屋,你就是扫灰扒沙,也能找着吃的,也能长成你爸那个身子!”
母亲的话,年幼的卢振彬听了半懂。山里的孩子,外表倔强,内心柔软得像屋子背后地底下破土而出的嫩草。儿子最见不得的就是母亲哭。儿子把脸紧紧地贴在母亲的脸上,母亲脸上的眼泪打湿了儿子的小脸,打湿了儿子整个的身心。儿子说:“妈,不要哭,我肯定会长大的,等我长大了,我再去找你!”
“儿子,我的好儿子!”听了儿子的话,母亲更加受不了了,她更加使劲地抱紧了儿子,整个脸都埋在儿子的小小颈项里,那里有她最为熟悉的一切,她要尽情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吮吸它、拥有它。母子俩相依相偎了很久,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她松开儿子的小小身子,在屋角的一堆柴草里,扒拉出一个长条形包裹,包裹用烂布包扎得一层又一层,母亲小心地打开后,出现在卢振彬眼前的,是一把土枪。卢振彬认得枪,这几年,经常上门欺负他母子俩的人中,就没少有人用枪威胁过他们。
“儿子,这枪是你爸的,是你爸唯一剩下的东西。你要小心藏好,对谁都不能讲。等以后有同你爸一样的人来要了,你再拿出来。”母亲嘱咐卢振彬道。
卢振彬也还是只听了半懂,但他记住了母亲要他把枪藏好的叮嘱。母亲走后,卢振彬成了孤儿,靠乞讨、给瞎子牵路为生,一直到十六七岁自己可以下田作活了,他才租来别人的田土做起了农活。艰难的日子里,卢振彬始终记着母亲的交待,小心翼翼地收藏好父亲的遗物。
父亲留下的遗物,陪伴卢振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卢振彬有时想父亲、母亲了,他就偷偷地把枪拿出来,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口。无数个冷风凄雨的夜晚,都是父亲留下的这把土枪,温暖和慰藉着卢振彬单薄与孱弱的身子。
杜鹃花开,山谷红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光治的烈士身份得到确认,并颁发了烈土证书。此时的卢振彬,已是位憨厚善良的山里汉子,他带着父亲的烈士证书和自己精心收藏的土枪去见母亲,上了岁数的母亲再一次失声痛哭。
这一次,母亲详细地给卢振彬说了这把土枪之所以能留下来的原委。原来,杜屋坑战斗后,幸存的起义队员在秘密处理烈士遗体和遗物时,找到了这把损坏严重的土枪,队员们认出这枪是卢光治曾经用过的,他们把枪交到了卢光治妻子手里,并鼓励她革命只是暂时受到了挫折,将来战士们还会打回来,还会来取这把枪。“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起来,不要被敌人发现了。”送枪的人千叮嘱万托付。
母亲一遍一遍地抚摸着卢光治的烈土证书,一遍一遍地抚摸着久违的土枪。也是在这一次,卢振彬第一次见到母亲笑了。母亲原来也是会笑的,母亲笑起来的样子好看。母亲笑着对卢振彬说:“这枪,是你爸留下的福气,它保佑了我们全家。”
卢振彬接过母亲的话:“是哩,它不但保佑我们活了下来,还保佑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又是几十年过去,卢光治烈士留下的这把土枪,儿子卢振彬一直精心收藏。很多时候,他也把枪拿出来给家人、给乡里乡亲看,他讲父亲卢光治的故事,讲这把土枪的故事,在他的叙述里,满满的都是尊敬和骄傲。
卢振彬年岁大了,临去世前,他把两个女儿卢桂兰、卢小英叫到床前,把爷爷卢光治参加革命以及这把土枪的故事,又向她俩讲了一遍。卢振彬交待两个女儿,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我们的前人用命换来的。这枪,既是你们爷爷的,更是组织的,等有那么一天,你们要把它交回给组织!
2022年5月,为扩建大埠农民武装起义纪念馆,赣县区大埠乡党委、政府再一次向全乡征集有关起义史料和实物,卢桂兰、卢小英姐妹俩把爷爷卢光治留下、父亲卢振彬精心收藏的这把土枪,特意用崭新的红布包好,第一时间捐献出来。这把浸透祖辈鲜血的土枪,历经三代,将被更多的后人永远铭记和缅怀。
(素材提供:赣县区大埠乡黄贯村村委会)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主席。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