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红八军团长征途中经过赣县及大埠

文/韩纪林
 
红八军团,是长征前夕刚成立的一个军团,由红军第21师、第23师和江西军区的5个团组成的一个军团,也是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5大军团中存在时间最短暂、鲜为人知的一个军团。
 

急需组建
 
从1933年9月开始,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向瑞金等革命苏区发起总攻。在为期近1年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战斗人员的紧缺,自然成了短期内必须解决的难题。为了做好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苏区,从而进行战略突围转移的准备,中革军委仓促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中央红军第21师、第23师编成红军第八军团。1934年9月21日,红八军团在江西赣州兴国古龙岗正式成立,由周昆任军团长,黄甦任政治委员,唐濬(后毕占云)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
 
红八军团基本上是在战略急需组建、紧急扩红招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建初期,红第23师是一个刚刚组建完毕、尚未参加过战斗的中央警卫师。红军第21师、第23师人数不足5000人,加上江西军区的5个独立团,红八军团总共约7000人。
 
当年,兴国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苏区政府“扩大百万铁红军”号召,送子参军、借谷征粮、捐献军鞋等,从人、财、物上倾其所有。红八军团中有大量兴国籍战士。
 
与此同时,红八军团中赣县籍子弟也有不少。1933年夏,赣县籍子弟有3000多人加入了国际工人师,国际工人师后来改编为中央警卫师(即改编进红八军团中的第23师)。到1934年10月,红八红军在兴国、赣县多次补充人员后共有10922兵员。在这次扩红中,兴国荣获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和中央政治局颁发的“扩红第一模范县”称号,赣县荣获“扩红第二模范县”称号。
 

掩护转移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央军委决定开辟东、南、西、北4个战场。红八军团组建后,立即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兴国县古龙冈以北地区阻止了国民党军的进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突围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央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五、八、九5个军团编成中央红军野战军,陆续撤出反“围剿”阵地,开至贡水(于都河)北岸集结补充,准备突围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五、八、九5个军团8.6万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红八军团由古龙冈以北地区出发,协同红三军团担任全军的右后翼,掩护军委第一纵队突围转移前进。
 
1934年10月17日,红八军团从于都仓前、五龙圩等地出发,在孟口至三门滩之间渡过贡江(于都河)。渡河后,红三军团从于都的罗家渡、太坪村进入赣县地界。
 

抵达赣县
 
10月21日,红八军团抵达赣县,得到了赣县苏区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慷慨相助。在赣县,红军经过长洛乡的嶂子脑、嶂下,旋即经过韩坊乡的桂竹山、炳峰山、小坪村、黄坪村等地,就进入了大埠乡杨雅村的黄竹排、上村。
 
红军在杨雅上村扎营休息,当天晚上,红八军团于上村的“红军楼”(原名“大吊楼”)召开军团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为了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部队于杨雅的南坑改编成两路队伍,每路队伍再分成两个小分队,四个小分队分别向桃江挺进。
 
次日,红八军团第一路队伍从大埠杨雅的南坑进入韩坊芫田,后又分成两个小分队出发。
 
第一小分队从韩坊的芫田、龙角、红星村,进入了王母渡的浓口、胜利、横溪。在横溪与大埠高良村大塘屋场区间,第一小分队聚结。
 
第二小分队从韩坊的芫田、遇龙、大石下,又从大石下返回遇龙,进入长演、杨山乾,抵达王母渡的爬泥岭,再向朱坑、枧溪进击,渡过桃江。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后,部队在阳埠乡的上排聚结。
 

第二路队伍从大埠杨雅的南坑至王母渡的双龙、荫掌山、旱谷坑后,又进入大埠高良的大塘,然后也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向王母渡挺进。

第一小分队从大埠高良的大塘进入王母渡的犁田高、垇背、半坑至横溪。在横溪与韩坊芫田,第一小分队聚结,渡过桃江,抵达寨下,向上排进击越过第一道封锁线。
 
第二小分队从大埠高良的大塘经过王母渡的高排、岭高里、潭埠,抵达桃江岸边准备过渡。此时,桃江对岸的敌人发现红军后,向对岸的红军猛力开火,企图阻击红军渡过桃江。红军战士与对岸的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战士们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敌人的两座碉堡后,又攻克并占领了主堡“永固楼”,胜利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随后,小分队又从王母渡的大陂抵达阳埠的坳背,与另外三个小分队的红军实现大聚集。
 
1934年10月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标志着完全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首战告捷的红八军团,在阳埠的坳背休整后,由两路的四个小分队聚集合编为一个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从阳埠新联出发,经过大龙、坳头,离开赣县进入南康的九江,再向赣粤、粤湘、湘桂边界进击。11月5日至8日,红八军团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突破了在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敌人用碉堡构筑的第二道封锁线。
 
11月13日至15日,英勇无畏的红八军团突破了国民党军队在郴县、良田、 宜章、乐县之间用碉堡等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此后成为长征部队的左后翼,一度担任全军的后卫,随红一军团前进。11月25日抵达广西省境内,在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县之间准备西渡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一场惨烈的战役。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在湘江堵截红军,如果红军不能突破敌军的湘江封锁线,就会全军覆灭。此时, 红军长征开始的86000名官兵只剩下约64000人(其中,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突破第三道损失损失8600余人)。红八军团同样减员严重。
 
战斗力较弱的红八军团,既要担负掩护中央机关的任务,还要边打边撤。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主力已开始渡越湘江。11月30日傍晚,军委纵队将近一半渡过了湘江,而红八军团才刚刚到达灌阳,距离湘江还有四五十公里。就在这时,红八军团突然接到军委命令,必须立刻赶到灌阳县水车地区,与红三军团第六师取得联络。
 
军令如山,红八军团当晚便匆匆忙忙地向灌阳县水车地区边搜索边前进。始料不及的是,由于敌军追随在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派人去侦察和联络,加之去水车又要返转再走道县,等红八军团到达水车地区时,红三军团第六师已经走在他们前面了。
 
红八军团的返道徒劳无功,白白耽误了大半天的行程时间。就这样,导致红八军团无形之中成了全军的后卫,也是整个中央红军走在最后面的部队,而且掉队距离甚远,基本与中央主力失去联系。
 

12月1日清晨,红八军团来到湘江附近。当时的天气比较寒冷,草木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国民党军队发动全线攻击,企图夺回渡口,封锁湘江。脚山铺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圩、光华铺一带与敌军的战斗也进入殊死阶段。

中午,军委纵队从界首渡口过了湘江。
 
下午2时,敌军蜂拥而来。此时,渡江的浮桥已被炸毁,东岸剩下的红八军团只能改从下游12公里处的凤凰嘴渡江。当部队赶到湘江边的凤凰嘴渡口时,遭到敌机的猛烈扫射、轰炸。敌机刚飞走,追来的敌军突破红八军团后卫,又向凤凰嘴渡口冲来,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首长亲自率领直属军队向敌人发起冲锋,将敌军击退。
 
一会儿,又一批敌机飞来,向正在渡江的红军战士狂轰滥炸、疯狂扫射,渡江的红军战士成批倒下。不久,从新圩追来的敌军突破红八军团后卫,又向渡口冲来,用大炮和重机枪向渡口的红军猛力开火。
 
红八军团的指战员和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冲过湘江……战士们的尸体,在江岸边堆积如山、在江面上横七竖八地漂浮,江水被战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残阳如血,悲壮当歌。中央主力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红一方面军的五大军团,由出发转移时的8.6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红八军团是整个中央红军队伍中走在最后面的部队,12月1日晚上,罗荣桓收容渡过湘江的人员,到达贵州省黎平时,战斗人员仅剩600余人;连挑夫、勤杂人员等加起来,也只有1000余人,损失极其惨重。
 
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决定取消红八军团建制和番号,把剩余的人员并入红五军团。
 

荣光不灭
 
从1934年9月21日初建,到1934年12月18日取消建制和番号,红八军团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虽是红一方面军五大军团中存在时间最短暂的一个军团,但红八军团是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军团。
 
据统计,湘江战役中赣南籍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共有16948人,兴国有7209人,赣县有3205人。其中,赣县大埠乡已知姓名的有下坑村钟正洲、巫元洪、张耀华,大埠村韩绍彪、韩道智、韩叫仔,高良村朱大洗、萧运华,黄贯村卢光洪,夏汶村彭作仁,黄田村黄科传,杨雅村王国三,杨西村李忠洁等13人。
 
“壮志未酬身先死,勇士一去不复还”。在那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里,还有许多革命烈士没有留下姓名,然而,他们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终将烙印在一代代人们的记忆深处,凝成岁月的永恒!
 
红八军团功绩彪炳千秋!红八军团英名万古流芳!

史料供图 韩纪林




韩纪林(右一),赣县区大埠乡退休教师,“江西省优秀教师”获评者,《红色大埠》素材主要提供者之一。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