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一处客家文化谱系的直观之所——

□文/谢文海
 

作为客家人,参加过几届世界客家恳亲大会,但何为客家人,似乎有些模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近在咫尺的赣县区客家文化城已建设多年,我几次想去,一直没找到时间。日前,响应政府号召,疫情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开展本地游,就邀几位朋友前去, 正好圆了自己心愿。
 
赣县区客家文化城坐落于城区东南面,南依贡江河畔,可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独厚、集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
 
文化城占地600亩,于2003年2月由赣州市人民政府规划设计,同年6月9日举行奠基,9月4日主体工程正式动工。仅花费不到一年时间,于2004年4月12日竣工投入使用。
 
从大门进去能看見城门牌坊、路门牌坊。城门牌坊,又称三和坊,为六柱五间三层结构。“三和”即太和、中和、保和,寓意天地人和。
 
城门门楣上刻有“客家文化城”字样,由当代书法家沈鹏题写。城门刻字属阴刻,上涂金粉,显得格外古拙厚重、苍劲有力。三和坊石柱上共镌刻着六副对联,内容都体现追念先氏、缅怀祖德、传承客家薪火、光大客家伟业等内涵。
 

文化城内,共有名家撰、题的石刻、木刻对联近四十副,是文化城的一大亮点,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让你一下就有与祖先对话、穿越时空的感觉。再往前走,就能看见一个广场,又称“太极广场”。
 
客家祭祀台位于广场居中,圆形,共三层,寓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祭祀堂坐落在城门牌坊与客家祠堂大门对称的中心轴上,同时布局有一个阴阳八卦图,这样,城门牌坊、太极图,祭祀堂等,便全在一条中心轴上。由中心线再抬头向南眺望,正好是风水祖师爷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不偏不倚。
 
再往前走,正对太极广场,坐落有一栋徽派青砖建筑,大门上方横梁中间,刻有四个大字“客家宗祠”。宗祠门楣高大,上有雕檐,突出的飞檐与下方青石条打造的门框显得格外古朴庄重。两旁各有两扇小门,门楣上分别刻有入孝、文经、纬武、出悌的字样,代表着客家人后继有人、文武双全。
 
“客家宗祠”四字是请客家人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走进大门,会看到它座北朝南,天井左右两旁放有四口大水缸,寓意储水发财兼及消防作用。整栋建筑占地3996平方米,设计效果借鉴“九井十八厅”理念,整个建筑风格及布局古朴、气派、庄重。
 
客家宗祠大门两旁有一对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修饰、支撑门柱和辟邪镇宅的作用。门框两侧一副对联极具文化底蕴,上书:“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据说,此联系孙中山先生于民国九年为赣县夏府戚氏聚顺堂再建时赠联,原刻于聚顺堂中厅的上柱正面。夏府的戚坦天对辛亥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重修该祠时,中山先生欣然赠联。
 
客家宗祠分为前庭、中堂、后殿三个部分。前庭照壁上有一个“福”字,左边剥衣字旁是画有人物造型,它有书画合一之意,意境深远。又据说,此“福”字原题写在千年客家古村白鹭古民宅照壁上,人称“客家第一‘福’”。
 
细看这个“福”字,它的一部分笔画已演变为展翅的蝙蝠、深情的回头鹿、驾着祥云的仙鹤。蝙者,福也;鹿者,禄也;鹤者,寿也。福、禄、寿齐全,“三星”高照是为“福”。为什么最后这个“田”字却工工整整呢?客家人传统的观念里,田乃福之源,有不变的田才有恒久的福;再则,鹿(禄)望田,田即百姓,百姓为本,为官若忘本,则福去。
 
一个“福”字,表达了客家人千年来对“福”的理解和追求,也隐示每一个走进宗祠的人均有得福之意。
 
再往大院深处走去,那就是大厅第三厅了,中间摆放着我们祖先炎帝与黄帝的雕像,全是金粉装饰,显得格外金壁辉煌,令人心生庄重与敬畏之感。两边是客家人来源与姓氏来历(传说)。
 

观至这里,我猛然心生一意,自己虽然姓谢,但从未去研究和了解过谢姓来龙去脉,这次正好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几位一道来的朋友也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各自找寻起自己的姓氏牌位与来历(传说)来。
 
很快,林姓、曾姓、李姓等都被找到,居大厅东侧左边;而谢氏呢,我从大厅东侧找到西侧,却未找到。同来的林老师说:“左边是炎帝子孙,右边是是黄帝子孙,你是黄帝子孙应该在右边。”
 
我信以为真,赶快跑到右边去找,还是没有找到,心里有点急,越急就越找不着,后来心想,我仔细一点,耐下心来找,不相信就会缺姓谢的。心思一定,慢慢的一排一排,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是没有。
 
我:“林老师,可能是你搞错了吧,我们姓谢的是炎帝的子孙,应该在左边。”林老师笑了笑,说:“那你再到左边找一找,我是瞎猜的。”我又跑去左边找。姓氏太多了,看得我眼花缭乱,简直搞得有点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上上下下,我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就在就在大厅东边左下角,放有谢氏一姓的牌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高呼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林老师说:“肯定能找到,你这么激动干嘛!”
 

我慢慢品味谢氏一姓的起源。原来,谢姓是由姜姓和任姓演变过来的。传说中,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历史,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战国时,谢姓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读了上述这些知识,我才知道,我们谢氏的祖先原来也是从中原南迁过来,难怪说我们是客家人。原来自己还是姜子牙的后代。
 
走出客家宗祠,又迈步走向了右侧的客家博物馆。
 
客家博物馆,是一栋仿围屋建筑,青砖眠起墙构建。大门上方刻有行书字体“客家博物馆”,五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下方有一飞檐瓦阁的门楣,上下呼应显露出一副古拙而深厚的历史沧桑感。走进博物馆内,里面展示出来的全是具有客家人文化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客家风情,电子屏幕解说让你穿越时空。
 

走进客家博物馆,客家采茶戏、客家灯彩、客家美食,包括客家小吃与赣南南安板鸭、赣南脐橙、橙江蜜李、石城通心白莲、大余多味花生等多种客家风味食品,令人目不暇接。馆内还展出了客家各种竹木、编织、雕刻、油漆彩绘等优秀工艺产品,同时介绍了赣南客家围居、古塔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人文景观,一大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历历在目。
 
从进门到出门,客家人的起源故事、饮食习俗、民间器用具、农事习俗、礼仪习尚、婚嫁习俗、丧葬礼俗、寿诞喜庆习俗等等,让你一目了然,客家人生活起居所涉方方面面应有尽有,通过这一系列的了解,真是叫人受益匪浅。
 
走出客家博物馆,有一碑刻文化长廊,碑刻的一面墙排列赣州客家书法大家的书法大作,文人骚客们书法作品碑刻,把你带进文化艺术殿堂。碑刻的另一面则是客家人起源与生活、劳动、耕种、嫁娶、送迎等一系列生活起居的生活场面雕刻。
 
长廊最后一幅画面,让你记忆犹新。画面中,一位少妇身穿客家人短衫,身后背着一位儿童。“背”与“辈”谐音,人才“背”出,寓意客家人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文化长廊右边尽头,抬头望去,只见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客家泉”三个字,大红色字体显得格外醒目。石刻旁有一石雕塑像,一位农村妇女端一盆洗好的衣服向前奔步、昂头挺胸,寓意着客家人前途光明、蒸蒸日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客家泉水源源源不断。
 

供图 谢文海



谢文海,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1960年生,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书法协会常务理事,章贡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多年从事政法工作,工作之余师从名师学习书法,并创建海琳画派,立足于赣南山水写意画风。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