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加福
红军楼,位于大埠乡杨雅村上村,原名大吊楼。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5个军团8.6万人踏上长征征程,其中,10月21日,红八军团抵达杨雅,并于当天晚上在上村的大吊楼召开了军团负责人会议,红军楼由此得名。
九十余载岁月过去,当年的大吊楼已不复存在。但是,走进草木葳蕤的大山深处,走进杨雅上村,只要你一提起红军楼,当地的人们都会带你来到一块绿荫掩映的空地,自豪地告诉你:喏,这里就是当年红军楼所在的地方。
红军楼,已然是枚美丽的印章,依旧烙印在杨雅身上,烙印在一代代杨雅人记忆深处,在红色大埠的光辉历史里散发出耀眼光芒。
因为有了大吊楼,深睡多年的农民兄弟从梦中苏醒过来,他们感受着革命的召唤,感受着时代和自身命运的召唤,扬眉吐气地走出家门,纷纷举起红旗,把革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到圩市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农民破旧的屋场里去,到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的心坎中去,到革命需要的地方上去。
打土豪、斗地主、办农会、分田地、筹款子、运送革命物资、传递革命情报、报名参加红军队伍、开创红色交通线路,参加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受够了旧社会折磨、谋求翻身做主的穷苦农民,投入自己的满腔热情,干着他们之前连想也不敢想的轰轰烈烈的伟业。
中共党组织特别关注到杨雅,很多革命干部受组织派遣,穿过曲折的山路走进杨雅。他们有的在杨雅砍竹造纸建立纸厂,掩护革命同志;有的给地主老财做长工,隐秘身份进行革命活动;有的则改姓换名,以造姓氏族谱搞联谊为名长期驻扎,将杨雅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阴霾渐退,旭日东升,杨雅上空披染一抹绚丽的红霞,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块自然淳厚的土地生根、发芽,催生出妖娆的希望。
大吊楼四周,敌人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砰砰砰,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一样朝大吊楼内的党员射来。参加会议的五六位党员尽管拼死逃脱,最终仍全部中弹牺牲,倒在了血泊中。其中,就有时任杨雅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湛光明的父亲。
群山肃立,草木无声。白色恐怖下,多少先烈壮志未酬身先死,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杨雅上村的这间大吊楼,记述着一段惨烈过往,更昭示着一段血火洗礼。
9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革命实力,中央红军被迫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0月中旬,红八军团从兴国古龙岗以北地区出发,协同红三军团担任全军的右后翼,掩护军委第一纵队突围转移前进。
10月17日,红八军团从于都仓前、五龙圩等地出发,在红三军团渡河地点孟口至三门滩之间渡过贡江(于都河),再从于都的罗家渡、太坪村进入赣县地界。
10月21日,红八军团历经赣县长洛嶂子脑、嶂下,韩坊桂竹山、炳峰山、小坪村、黄坪村等地后,来到大埠杨雅村的黄竹排、上村。
在杨雅,红八军团得到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慷慨相助。百姓拿出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花生、鸡蛋、番薯、芋头、酸菜干等,让红军战士带着上路。有一位老大娘,挎了一篮子煮熟的鸡蛋,见一个红军送一个,很快一篮子鸡蛋都送完了。
红军在上村扎营休息。当天晚上,红八军团于上村大吊楼召开军团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为了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部队从杨雅的南坑改编成两队行程,每队再分成两个小分队,由四个小分队分别向桃江挺进。
会后,军团首长就借宿在大吊楼。
历经血雨腥风的杨雅上村大吊楼,因此又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军楼”。
因为有了红军楼,好像只是一转身的功夫,一直黑暗的天空就亮了,灿烂的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原来杨雅的天空可以如此湛蓝,花朵可以如此娇艳,田园也可以如此秀丽。
1934年10月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标志着完全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湛诗三,红八军团通过杨雅时的行军向导。这位当年给红军带路的年轻人,当了向导后,跟随红军长征,快到贵州时,腿部受到枪伤,子弹无法取出,难以行军而留下,最后几经曲折回到家乡杨雅,1962年离开人世。
站在红军楼旧址的空地前,一切都是那样祥和平静,关于红军楼的传奇,无论荣光还是沧桑,都已被光阴隐藏。但我们相信,红军楼就是一个生命,它仍在历史深处呼吸,它所昭示的意义,还会在这块红土地上安静而璀璨地绽放。
鲜活于人们心中的红军楼,注定是红色大埠历史中厚重的章节,是苏区时期整个中国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和许许多多跟它一样再细微不过的沙砾一道,共同垒砌起共和国的大厦,汇合成了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红军楼,这枚别在杨雅胸前的红色徽章,与国旗的红同色,与朝阳的红同辉。
(本期配图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赖加福,生于1972年,江西省会昌县人,小学教师,赣州市作家协会、赣州市章贡区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辽河》《散文诗世界》《教师报》《今朝》等,出版散文集《饮一江湘水》(团结出版社,2021年7月)。
大埠乡杨雅村党群服务中心
红军楼,位于大埠乡杨雅村上村,原名大吊楼。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5个军团8.6万人踏上长征征程,其中,10月21日,红八军团抵达杨雅,并于当天晚上在上村的大吊楼召开了军团负责人会议,红军楼由此得名。
九十余载岁月过去,当年的大吊楼已不复存在。但是,走进草木葳蕤的大山深处,走进杨雅上村,只要你一提起红军楼,当地的人们都会带你来到一块绿荫掩映的空地,自豪地告诉你:喏,这里就是当年红军楼所在的地方。
红军楼,已然是枚美丽的印章,依旧烙印在杨雅身上,烙印在一代代杨雅人记忆深处,在红色大埠的光辉历史里散发出耀眼光芒。
走进杨雅村上村
其实,早在红八军团到来之前,杨雅大山深处的这间大吊楼,就熊熊燃烧起革命的火种。这个由实木搭建而成的村民住处,被中共地下党选定为活动场所。钟正泉的足迹留在了大吊楼,赖传珠的身影曾经在大吊楼闪现,党的秘密会议在大吊脚召开,地下党员在大吊楼藏身隐蔽,红军的秘密情报在大吊楼中转……因为有了大吊楼,深睡多年的农民兄弟从梦中苏醒过来,他们感受着革命的召唤,感受着时代和自身命运的召唤,扬眉吐气地走出家门,纷纷举起红旗,把革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到圩市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农民破旧的屋场里去,到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的心坎中去,到革命需要的地方上去。
打土豪、斗地主、办农会、分田地、筹款子、运送革命物资、传递革命情报、报名参加红军队伍、开创红色交通线路,参加赤卫队、运输队、担架队……受够了旧社会折磨、谋求翻身做主的穷苦农民,投入自己的满腔热情,干着他们之前连想也不敢想的轰轰烈烈的伟业。
中共党组织特别关注到杨雅,很多革命干部受组织派遣,穿过曲折的山路走进杨雅。他们有的在杨雅砍竹造纸建立纸厂,掩护革命同志;有的给地主老财做长工,隐秘身份进行革命活动;有的则改姓换名,以造姓氏族谱搞联谊为名长期驻扎,将杨雅的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阴霾渐退,旭日东升,杨雅上空披染一抹绚丽的红霞,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块自然淳厚的土地生根、发芽,催生出妖娆的希望。
寻访红军楼
还是在杨雅大山深处上村的这间大吊楼。1928年3月,大埠农民武装起义失败,不久后的一天,留守在杨雅的地下党于大吊楼秘密召开党员会议,由于当地反动头子湛庭辉给国民党军队通风报信,参加会议的党员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大吊楼四周,敌人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砰砰砰,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一样朝大吊楼内的党员射来。参加会议的五六位党员尽管拼死逃脱,最终仍全部中弹牺牲,倒在了血泊中。其中,就有时任杨雅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湛光明的父亲。
群山肃立,草木无声。白色恐怖下,多少先烈壮志未酬身先死,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杨雅上村的这间大吊楼,记述着一段惨烈过往,更昭示着一段血火洗礼。
红军楼遗址
1934年,历史又一次选中杨雅上村的大吊楼。9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革命实力,中央红军被迫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0月中旬,红八军团从兴国古龙岗以北地区出发,协同红三军团担任全军的右后翼,掩护军委第一纵队突围转移前进。
10月17日,红八军团从于都仓前、五龙圩等地出发,在红三军团渡河地点孟口至三门滩之间渡过贡江(于都河),再从于都的罗家渡、太坪村进入赣县地界。
10月21日,红八军团历经赣县长洛嶂子脑、嶂下,韩坊桂竹山、炳峰山、小坪村、黄坪村等地后,来到大埠杨雅村的黄竹排、上村。
在杨雅,红八军团得到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慷慨相助。百姓拿出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花生、鸡蛋、番薯、芋头、酸菜干等,让红军战士带着上路。有一位老大娘,挎了一篮子煮熟的鸡蛋,见一个红军送一个,很快一篮子鸡蛋都送完了。
红军在上村扎营休息。当天晚上,红八军团于上村大吊楼召开军团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为了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部队从杨雅的南坑改编成两队行程,每队再分成两个小分队,由四个小分队分别向桃江挺进。
会后,军团首长就借宿在大吊楼。
历经血雨腥风的杨雅上村大吊楼,因此又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军楼”。
当地村民讲述红军楼故事
红军楼远近闻名,它在山乡僻壤耸起一座高高的灯塔。因为有了红军楼,好像只是一转身的功夫,一直黑暗的天空就亮了,灿烂的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原来杨雅的天空可以如此湛蓝,花朵可以如此娇艳,田园也可以如此秀丽。
1934年10月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标志着完全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湛诗三,红八军团通过杨雅时的行军向导。这位当年给红军带路的年轻人,当了向导后,跟随红军长征,快到贵州时,腿部受到枪伤,子弹无法取出,难以行军而留下,最后几经曲折回到家乡杨雅,1962年离开人世。
秀丽山色
山路弯弯,像一条纽带,连接山里山外,亦连接现实与未来。站在红军楼旧址的空地前,一切都是那样祥和平静,关于红军楼的传奇,无论荣光还是沧桑,都已被光阴隐藏。但我们相信,红军楼就是一个生命,它仍在历史深处呼吸,它所昭示的意义,还会在这块红土地上安静而璀璨地绽放。
鲜活于人们心中的红军楼,注定是红色大埠历史中厚重的章节,是苏区时期整个中国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和许许多多跟它一样再细微不过的沙砾一道,共同垒砌起共和国的大厦,汇合成了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红军楼,这枚别在杨雅胸前的红色徽章,与国旗的红同色,与朝阳的红同辉。
(本期配图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
赖加福,生于1972年,江西省会昌县人,小学教师,赣州市作家协会、赣州市章贡区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辽河》《散文诗世界》《教师报》《今朝》等,出版散文集《饮一江湘水》(团结出版社,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