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申
赣县英烈谱:谢余询,1906年2月3日生,大埠乡大坑村谢屋组人。1928年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战士。同年牺牲于大田夏湖,终年22岁。
狂风呼啸,雷电轰鸣。毗邻大埠山区的大田夏湖,一群白狗子正追赶着几位从杜木坑战斗突围出来的暴动队员,“他们就在前面,不能让他们跑了!”
被追的暴动队员中,其中就有谢余询。
谢余询,大坑村谢屋组人,为人正直,侠肝义胆。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十多岁起,便只能靠替地主做长工艰难度日。因长期遭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他决定改变这样的生活,寻找新的出路。
1926年,赣县大埠青年学生赖传珠、朱如红、谢家禧、钟正泉、黄世秦等先后在赣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赣州县委领导下,赖传珠、朱如红、谢家禧等返回大埠,积极发动和组织贫苦农民,准备举行武装暴动。
谢家禧与谢余询同为谢屋组人,两人自小相识,关系甚好。在谢家禧的鼓动和影响下,1927年底,谢余询加入了农协会,并很快成为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大埠农民革命运动。
加入革命队伍后,谢余询经常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组织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告诉大家:“现在有共产党给我们撑腰,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合起伙来,‘富庶佬’就会怕我们!”
“砰!”“哐当!”一天,谢余询正在本村一家农户家里作秘密宣传动员工作,隔壁农户家传出屋门猛踢和门框轰然倒地的声音。
谢余询等人赶快跑出门去。
隔壁家住着的是一对老人,无儿无女。“东家说了,今天无论如何得把租谷交清!”本村一位地主家的家丁正恶狠狠地朝老人吼叫。
老人全身发抖:“我家真的没有一颗谷子了。”
“我不管,没有谷子,就拿其他东西来抵。”面目狰狞的家丁一边狂呼乱叫,一边翻箱倒柜,把老人家里有用的东西都收入囊中,洗劫一空就要离开。
谢余询一惯见不得别人欺负人,他走上前去,对地主家的家丁说道:“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回去告诉东家,再缓些日子吧,你把什么东西都拿走了,不是明摆着把人逼上死路!”
家丁:“死不死的我管不着,我只知道要回去向东家交差!”
谢余询一听,把身子往前一挡:“你们连老人都不放过,做得太绝了。不行,不把东西放下,你今天就走不了!”
同是本村人,家丁对谢余询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嗬嗬,谢余询,你参加农会的事,我们都知道,迟早要同你们算账。告诉你吧,不要以为参加了农会,就觉得自己了不得,凭你们这帮人,还想反了不成,不让我走,那你试试,看看它答应不答应!”
家丁冷笑道,从身上拔出一支短枪,在谢余询面前亮了亮。
对方亮了真家伙,谢余询等人只好作罢。家丁拎着从老人家里收刮到的东西走了,谢余询站在原地,眼睛里冒出怒火。他越想越气,对方这么嚣张,不就是冲着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过了一会儿,他像想起了什么,蹬蹬蹬地便跑出了村子。
谢余询一口气跑到下坑,找到已连续几个月带着农协成员秘密制造暴动武器的钟正泉:“正泉哥,我想要把刀!”
谢余询个头不高,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蛮力。钟正泉:“好啊,我们刚好打制了一把大砍刀,配给你用正合适!”
钟正泉拿来一把崭新的大砍刀,交到谢余询手里:“所有武器现在还是统一管理,你可以先拿去练手,练完后交回。等到派上用场那天,它就是你的了。记住,革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沉得住气。”
谢余询接过大砍刀,眼里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朝钟正泉郑重地点点头。
1928年2月17日,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暴发前夜,所有参加起义人员分发了武器。谢余询拿到分配给自己的大砍刀,又在砍刀的刀柄处系上一块红布条。他在心里对着大砍刀说:“伙计,好好跟着我,只要我人在,你就丢不了!”
1928年2月18日,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暴发。谢余询高举系有红布的大砍刀,一路跟随由项汉城、钟正洲、汤礼柏等带领的暴动队伍,英勇攻打上寨子彭屋。
2月20日、21日,谢余询带着他手中的大砍刀,在大埠农民常备暴动队队长朱如红的率领下,连续两次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对大埠农民武装的反扑。
1928年3月22日,为报仇雪恨,大埠农民武装动身前往大田荷村、云洲等地,准备彻底消灭当地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武装。队伍途经杜木坑时,遭到了埋伏在山上土豪劣绅组织的反动民团和一个连国民党军队的埋伏偷袭,经过激烈战斗,暴动队伍被打散,幸存的暴动队员只好分散突围。
谢余询与五位战友突围至大田夏湖,又遭遇到敌人。敌人越追越近,子弹不断地朝谢余询等人射来,谢余询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逃是逃不走了,不如一拼,谢余询索性回转过身子,挥舞着手中的大砍刀,迎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谢余询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大砍刀静静地躺在离他不远的地上,依然闪着凛光。
九十多年过去,霞光染红天空,先烈们用鲜血为后人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他们的精神也化作永恒的丰碑矗立于巍峨青山。隔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革命的红星仍熠熠生辉。
(素材来源:赣县区大埠乡谢功洲、肖雯燕,其中谢功洲为烈士谢余询之孙。)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杨申,赣州市赣县区实验学校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非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赣县英烈谱:谢余询,1906年2月3日生,大埠乡大坑村谢屋组人。1928年参加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战士。同年牺牲于大田夏湖,终年22岁。
狂风呼啸,雷电轰鸣。毗邻大埠山区的大田夏湖,一群白狗子正追赶着几位从杜木坑战斗突围出来的暴动队员,“他们就在前面,不能让他们跑了!”
被追的暴动队员中,其中就有谢余询。
谢余询,大坑村谢屋组人,为人正直,侠肝义胆。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十多岁起,便只能靠替地主做长工艰难度日。因长期遭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他决定改变这样的生活,寻找新的出路。
1926年,赣县大埠青年学生赖传珠、朱如红、谢家禧、钟正泉、黄世秦等先后在赣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在中共赣南特委和中共赣州县委领导下,赖传珠、朱如红、谢家禧等返回大埠,积极发动和组织贫苦农民,准备举行武装暴动。
谢家禧与谢余询同为谢屋组人,两人自小相识,关系甚好。在谢家禧的鼓动和影响下,1927年底,谢余询加入了农协会,并很快成为共产党员,积极投身大埠农民革命运动。
加入革命队伍后,谢余询经常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组织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告诉大家:“现在有共产党给我们撑腰,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合起伙来,‘富庶佬’就会怕我们!”
“砰!”“哐当!”一天,谢余询正在本村一家农户家里作秘密宣传动员工作,隔壁农户家传出屋门猛踢和门框轰然倒地的声音。
谢余询等人赶快跑出门去。
隔壁家住着的是一对老人,无儿无女。“东家说了,今天无论如何得把租谷交清!”本村一位地主家的家丁正恶狠狠地朝老人吼叫。
老人全身发抖:“我家真的没有一颗谷子了。”
“我不管,没有谷子,就拿其他东西来抵。”面目狰狞的家丁一边狂呼乱叫,一边翻箱倒柜,把老人家里有用的东西都收入囊中,洗劫一空就要离开。
谢余询一惯见不得别人欺负人,他走上前去,对地主家的家丁说道:“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回去告诉东家,再缓些日子吧,你把什么东西都拿走了,不是明摆着把人逼上死路!”
家丁:“死不死的我管不着,我只知道要回去向东家交差!”
谢余询一听,把身子往前一挡:“你们连老人都不放过,做得太绝了。不行,不把东西放下,你今天就走不了!”
同是本村人,家丁对谢余询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嗬嗬,谢余询,你参加农会的事,我们都知道,迟早要同你们算账。告诉你吧,不要以为参加了农会,就觉得自己了不得,凭你们这帮人,还想反了不成,不让我走,那你试试,看看它答应不答应!”
家丁冷笑道,从身上拔出一支短枪,在谢余询面前亮了亮。
对方亮了真家伙,谢余询等人只好作罢。家丁拎着从老人家里收刮到的东西走了,谢余询站在原地,眼睛里冒出怒火。他越想越气,对方这么嚣张,不就是冲着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过了一会儿,他像想起了什么,蹬蹬蹬地便跑出了村子。
谢余询一口气跑到下坑,找到已连续几个月带着农协成员秘密制造暴动武器的钟正泉:“正泉哥,我想要把刀!”
谢余询个头不高,但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蛮力。钟正泉:“好啊,我们刚好打制了一把大砍刀,配给你用正合适!”
钟正泉拿来一把崭新的大砍刀,交到谢余询手里:“所有武器现在还是统一管理,你可以先拿去练手,练完后交回。等到派上用场那天,它就是你的了。记住,革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沉得住气。”
谢余询接过大砍刀,眼里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朝钟正泉郑重地点点头。
1928年2月17日,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暴发前夜,所有参加起义人员分发了武器。谢余询拿到分配给自己的大砍刀,又在砍刀的刀柄处系上一块红布条。他在心里对着大砍刀说:“伙计,好好跟着我,只要我人在,你就丢不了!”
1928年2月18日,大埠农民武装起义暴发。谢余询高举系有红布的大砍刀,一路跟随由项汉城、钟正洲、汤礼柏等带领的暴动队伍,英勇攻打上寨子彭屋。
2月20日、21日,谢余询带着他手中的大砍刀,在大埠农民常备暴动队队长朱如红的率领下,连续两次击退了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对大埠农民武装的反扑。
1928年3月22日,为报仇雪恨,大埠农民武装动身前往大田荷村、云洲等地,准备彻底消灭当地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武装。队伍途经杜木坑时,遭到了埋伏在山上土豪劣绅组织的反动民团和一个连国民党军队的埋伏偷袭,经过激烈战斗,暴动队伍被打散,幸存的暴动队员只好分散突围。
谢余询与五位战友突围至大田夏湖,又遭遇到敌人。敌人越追越近,子弹不断地朝谢余询等人射来,谢余询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逃是逃不走了,不如一拼,谢余询索性回转过身子,挥舞着手中的大砍刀,迎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谢余询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大砍刀静静地躺在离他不远的地上,依然闪着凛光。
九十多年过去,霞光染红天空,先烈们用鲜血为后人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他们的精神也化作永恒的丰碑矗立于巍峨青山。隔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革命的红星仍熠熠生辉。
(素材来源:赣县区大埠乡谢功洲、肖雯燕,其中谢功洲为烈士谢余询之孙。)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
杨申,赣州市赣县区实验学校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非全日制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