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丽华
很荣幸,能与陈大爷夫妻比邻而居。
陈大爷今年92岁,退休前,一直从事供销社系统的统计工作,与我是同事。
陈大妈也91岁了。旧时的女人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真是这样,大妈连自己的姓氏都随了丈夫。小区里知道她真名实姓的人很少,大家都尊称为陈大妈,她很开心的接受。
大妈是一位只做家务而没有就业的妇女。退休前几年,我负责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每年填写离退休人员情况登记表时,在陈大爷配偶一栏里,都要填写大妈的真实情况。
所以,我知道大妈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郭素兰。当然,还得附带填上:农村居民,干部家属。
也许,在外人眼里,大妈只是一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一辈子靠老公养活的小女人。错,大错特错。
我曾经看到过大妈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张瓜子脸,容貌甚美。
大妈结婚后,在农村老家耕田种地,靠劳动的收获和丈夫微薄的工资补贴,养育了N多个儿女。孩子们长大成家后,她便抹开肠子放开心地收拾起行李,来到县城单位小区里居住,陪伴、照料陈大爷的生活起居。
小区里,我家住三楼,大妈家住对面一楼。
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然后,拉开客厅窗帘,望着院子里的景色,伸伸背,弯弯腰,做一套医疗保健操。
对面陈大妈家厨房的灯,每天也会亮得很早,老人家忙绿的身影不时地闪現。
大妈家房子长长的窗台上,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海棠花、三角梅、灯笼花、绣球花……姹紫嫣红,很是养眼。房檐下,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大花盆,盆里栽种着生机勃勃的香菜、韭菜、小香䓤、小青菜、白菜,哦,还有生姜等等,这些都是大妈辛勤劳动的成果。
早晨,常常能看到大妈割一簇韭菜、拨几棵小葱,在水龙头下冲冲洗洗,挑挑捡捡,屋里屋外出出进进。然后,便会听到大妈清亮的叫喊声:"老陈,吃早点啦!"有时会重复地叫几次。
陈大爷回答:"来啦,来啦!"他的耳朵有点聋。
在我的印象里,陈大爷是一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
有一年,供销联社组织会计和统计人员培训,陈大爷向学员讲授《会计和统计数据的区别》一课,我感觉他准备的讲课教材,专业水平很高,但讲课的方法,只是照本宣科,有些枯燥,有的学员便打起了瞌睡。我由不得想起了一首古诗:茶壶煮饺肚里明,香甜苦辣我自清;饺子不知何处出,你问啥馅道不明。
好无奈!
陈大妈却是位能说会道、开朗风趣的人,她曾告訴我:“我这个闷葫芦老公,一辈子都没有与他说过几句开心的话,唉!”
据我观察,陈大爷虽然不爱讲话,却很爱看书。特别是退休以后,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有关书目。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
每天,早上9点左右,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他都会从家里搬出一张小凳子,稳稳妥妥地坐在家门口的过道旁,聚精会神读书看报。
太阳出来了,他便跟随着阳光走动的位置移动凳子,享受太阳的温暖,也许是老年人怕冷吧!
午睡后,仍然能够看到他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
最让我佩服的是,陈大爷90多岁高龄的人,看书尚不用戴眼镜,而且阅读的速度还很快,几天就可以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
我会向他借书读。
我:“陈大爷,看您特别喜欢读书,你都读些什么书呀?”
陈大爷:“现手头上正看《云南民间故事》。读书几十年,习惯了。”
说起读书,陈大爷便来了兴致。“告訴你哈,每天坚持读书,可延年益寿。因为,读书可促进心理健康。读书是良药,医愚又疗疾。人的大脑不用,会导致思维僵化,脑细胞的特点是‘用进废退’。”
哇,陈大爷讲话言简意赅,需要慢慢品味。我恍然大悟,这“闷葫芦”里装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陈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抖擻、思维清晰,这应该便是读书多的功效吧。
是的,读书确实好。一本好书,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光芒。智者高见:书中的至理名言让人通透清醒,优美描写让人赏心悦目,风趣语言让人心情愉快……读书,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享受,感受快乐。
还真是,退休的老年朋友不妨多读书。
陈大妈不认字,却一点也不耽误过日子。每天除买菜做饭、洗衣刷锅、打扫卫生外,还掌握了一手精致的手工活。闲暇时间,陈大妈穿针引线,纳千层底,绣花鞋帮,缝制幼儿的小动物鞋和老年人的寿式鞋,上门找她做鞋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络绎不绝。大妈只收取微少的材料费,有时干脆大方送人。
大妈表示:"做鞋子,是一辈子的爱好,只要大家喜欢,我还能动,就会开心的做下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
大妈悄悄告訴我:"绣花做鞋的收入,足够用于我的零花钱,不用伸手向老公要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哈哈哈。"
我六十岁生日时,大妈热情的送给我一双寿鞋,我感动不己。
陈家这两位耄耋老人,都是慈祥、勤劳、充满爱心的长辈,我从内心尊敬他们。老人的子女们也都特別孝顺,轮流上门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早晚形影不离陪父母到公园散步,让老人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晚年时光。
看到他们出双入对的身影,让人心生暖意,这才是恩爱夫妻该有的样子。
我不羡慕街头热吻的热血青年,只羡慕公园小区里相互搀扶、踽踽前行的白头老翁。
祝大爷大妈健康长寿。
供图 沈丽华
▼
沈丽华,云南玉溪人,退休。
很荣幸,能与陈大爷夫妻比邻而居。
陈大爷今年92岁,退休前,一直从事供销社系统的统计工作,与我是同事。
陈大妈也91岁了。旧时的女人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真是这样,大妈连自己的姓氏都随了丈夫。小区里知道她真名实姓的人很少,大家都尊称为陈大妈,她很开心的接受。
大妈是一位只做家务而没有就业的妇女。退休前几年,我负责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每年填写离退休人员情况登记表时,在陈大爷配偶一栏里,都要填写大妈的真实情况。
所以,我知道大妈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郭素兰。当然,还得附带填上:农村居民,干部家属。
也许,在外人眼里,大妈只是一位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一辈子靠老公养活的小女人。错,大错特错。
我曾经看到过大妈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张瓜子脸,容貌甚美。
大妈结婚后,在农村老家耕田种地,靠劳动的收获和丈夫微薄的工资补贴,养育了N多个儿女。孩子们长大成家后,她便抹开肠子放开心地收拾起行李,来到县城单位小区里居住,陪伴、照料陈大爷的生活起居。
小区里,我家住三楼,大妈家住对面一楼。
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然后,拉开客厅窗帘,望着院子里的景色,伸伸背,弯弯腰,做一套医疗保健操。
对面陈大妈家厨房的灯,每天也会亮得很早,老人家忙绿的身影不时地闪現。
大妈家房子长长的窗台上,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海棠花、三角梅、灯笼花、绣球花……姹紫嫣红,很是养眼。房檐下,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大花盆,盆里栽种着生机勃勃的香菜、韭菜、小香䓤、小青菜、白菜,哦,还有生姜等等,这些都是大妈辛勤劳动的成果。
早晨,常常能看到大妈割一簇韭菜、拨几棵小葱,在水龙头下冲冲洗洗,挑挑捡捡,屋里屋外出出进进。然后,便会听到大妈清亮的叫喊声:"老陈,吃早点啦!"有时会重复地叫几次。
陈大爷回答:"来啦,来啦!"他的耳朵有点聋。
在我的印象里,陈大爷是一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人。
有一年,供销联社组织会计和统计人员培训,陈大爷向学员讲授《会计和统计数据的区别》一课,我感觉他准备的讲课教材,专业水平很高,但讲课的方法,只是照本宣科,有些枯燥,有的学员便打起了瞌睡。我由不得想起了一首古诗:茶壶煮饺肚里明,香甜苦辣我自清;饺子不知何处出,你问啥馅道不明。
好无奈!
陈大妈却是位能说会道、开朗风趣的人,她曾告訴我:“我这个闷葫芦老公,一辈子都没有与他说过几句开心的话,唉!”
据我观察,陈大爷虽然不爱讲话,却很爱看书。特别是退休以后,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有关书目。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
每天,早上9点左右,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他都会从家里搬出一张小凳子,稳稳妥妥地坐在家门口的过道旁,聚精会神读书看报。
太阳出来了,他便跟随着阳光走动的位置移动凳子,享受太阳的温暖,也许是老年人怕冷吧!
午睡后,仍然能够看到他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
最让我佩服的是,陈大爷90多岁高龄的人,看书尚不用戴眼镜,而且阅读的速度还很快,几天就可以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
我会向他借书读。
我:“陈大爷,看您特别喜欢读书,你都读些什么书呀?”
陈大爷:“现手头上正看《云南民间故事》。读书几十年,习惯了。”
说起读书,陈大爷便来了兴致。“告訴你哈,每天坚持读书,可延年益寿。因为,读书可促进心理健康。读书是良药,医愚又疗疾。人的大脑不用,会导致思维僵化,脑细胞的特点是‘用进废退’。”
哇,陈大爷讲话言简意赅,需要慢慢品味。我恍然大悟,这“闷葫芦”里装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陈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抖擻、思维清晰,这应该便是读书多的功效吧。
是的,读书确实好。一本好书,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光芒。智者高见:书中的至理名言让人通透清醒,优美描写让人赏心悦目,风趣语言让人心情愉快……读书,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享受,感受快乐。
还真是,退休的老年朋友不妨多读书。
陈大妈不认字,却一点也不耽误过日子。每天除买菜做饭、洗衣刷锅、打扫卫生外,还掌握了一手精致的手工活。闲暇时间,陈大妈穿针引线,纳千层底,绣花鞋帮,缝制幼儿的小动物鞋和老年人的寿式鞋,上门找她做鞋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络绎不绝。大妈只收取微少的材料费,有时干脆大方送人。
大妈表示:"做鞋子,是一辈子的爱好,只要大家喜欢,我还能动,就会开心的做下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
大妈悄悄告訴我:"绣花做鞋的收入,足够用于我的零花钱,不用伸手向老公要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哈哈哈。"
我六十岁生日时,大妈热情的送给我一双寿鞋,我感动不己。
陈家这两位耄耋老人,都是慈祥、勤劳、充满爱心的长辈,我从内心尊敬他们。老人的子女们也都特別孝顺,轮流上门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早晚形影不离陪父母到公园散步,让老人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晚年时光。
看到他们出双入对的身影,让人心生暖意,这才是恩爱夫妻该有的样子。
我不羡慕街头热吻的热血青年,只羡慕公园小区里相互搀扶、踽踽前行的白头老翁。
祝大爷大妈健康长寿。
供图 沈丽华
▼
沈丽华,云南玉溪人,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