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于云
1935年农历2月28日,乌云宠罩着赣县田村圩上空,凛冽的“到春寒”摧残着刚长出来的新叶,几只乌鸦躲在远处的大树上低沉地呻吟:呜呀,呜呀——
这叫声让人恐惧。
长长的大街上死一样的冷清,临街的店铺大门紧闭,几块摊板东倒西歪斜在地上,偶尔窜过一条狗,跟着乌鸦的叫声,发出几声汪汪的吠叫。
咣当,咣当。清脆的铁链声打破了圩上的冷清,一群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押着十多个被捕的苏区党员干部沿街而下前往寿前山(刑场),只见其中一个戴着手铐铁镣、浑身血迹的中年汉子,昂首挺胸走在正中间。
汉子个子不高,身形瘦削,打满补钉的士林蓝衣服撕开了好几个口子,露出胸前条条带血的伤痕。
咣当,咣当。铁链在路面上敲打,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
听到动静,沿街两旁的店铺门陆续打开,路边站满了田村圩的群众。
“兄弟姐妹们,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照顾,我先走了!革命的红旗不会倒,共产党是杀不绝的!”汉子一边拖着沉重的铁镣,一边向着路两边的群众大声喊道。
“不准说话!死到临头了还嘴硬,臭硬的共党分子!”匪徒高举枪托吼叫着。
“工友农友们,起来闹革命,打倒恶地主,推翻反革命……”面对匪徒的恫吓,汉子眼皮都不抬一下,又高声地唱起了《暴动歌》。
“不准唱!再唱,现在就宰了你!”又是一阵声嘶力竭的吼叫。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红军万岁、万万岁、万万万……”声音瞬间停歇,伴随着是又一阵叮当咣啷的声音。
这汉子,就是1930年代赣南苏区时期设址于赣县的中央红军总医院茶岭红色医院白鹭分院院长谢长祯。
谢长祯(1900—1935年),又名其亮,田村乡联群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为养家糊口,随父亲在田村圩摆摊卖水粉丝。生活难以为继,23岁那年又只好拜师学医,由于勤奋好学,学得一手好医术。
1928年冬,中共早期党员顾光理在田村、白鹭等地发展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谢长祯由丁贤珠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谢长祯以行医为名,走村串户,秘密宣传革命道理,传播先进思想,为党组织做秘密联络工作。
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谢长祯秘密前往兴国老营盘,与红军取得联系,并担任地下交通员。
1930年春,中共兴赣万特委与田村区委决定在正月十三举行暴动。是晚暴动胜利,田村区革命临时政权——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谢长祯任田村区苏维埃政府文书、中共田村党支部宣传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谢长祯随后调任赣县县委工作组指导员,后又担任储潭、三溪区委书记,领导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1931年冬,为方便地方红军部队伤病员治疗和群众就医,中共赣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白鹭村建立了赣县红色医院,谢长祯任医院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兼医师(张有光任院长,谢成任副院长)。
1933年冬,根据江西军区指示,驻地白鹭村的赣县红色医院合并到中央红军总医院(茶岭红色医院),并更名为茶岭红色医院白鹭分院,谢长祯任分院院长(张有光改任政治指导员)。
白鹭分院共有医师5人、护士7人,平常有400名左右的伤病员住院,西药、中药并举。谢长祯既当院长又当医生,在苏区严重缺医少药、设备异常简陋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与医务人员一道克服困难,把伤病员治好,帮助痊愈的伤病员早日重返杀敌战场,红军战士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好院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开始“返青”,他们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红军伤病员及红军家属。
1935年1月26日,赣县党政机关和独立营在兴国均村返回田村的途中,路经均村乡泮溪村高坑一带时,遭到了国民党军的伏击,伤亡惨重。一时间,赣县等苏区乌云密布,革命又处于低谷。
在还乡团的指引下,国民党军开始对英勇不屈的赣县苏区军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血腥镇压,田村、白鹭等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谢长祯临危不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把杨(杨殷县)赣(赣县)特委失散的十多名红军战士,以及医院收治的刘茂恺、刘毛仔、刘九民、何新义等六名红军重伤病员,秘密转入群众家中,使他们安全脱险。
1935年2月,谢长祯在替隐蔽的红军伤病员治疗途中不幸被捕。
敌人知悉谢长祯是共产党红色医院的“官”,妄图从他身上获取共产党和红军的秘密,对谢长祯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谢长祯严守党的机密,拒不招供。
一天上午,谢长祯躺在牢房里的稻草上清理伤口上的疤痂,叛徒肖仁提着个竹篮闪了进来。肖仁取出水酒、鱼条、卤鸡等美食放在木桌上,假惺惺地说:“长祯哥,别再自找苦吃,革命失败了,红军都赶跑了,保命要紧。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谢长祯怒目圆睁,厉声喝叱:“放屁!红军赶不走,革命不会败!我们穷苦人过惯了苦日子,吃惯了稀饭野菜,吃不得好酒好肉!”
“何苦呢,你懂医术,能赚大钱,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找苦吃。一条命也就这么几十年,干嘛不好好享福呢?”
“我也想过好日子,可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能让我们过吗?我们起早摸黑,没头没脑地苦干,到头来还不是吃稀饭、穿烂衣。反正我是想通了,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走。要我像你这样去享福,我宁愿受苦!”谢长祯说。
“长祯哥,只要你说出红军伤员躲在哪里,保你升官发财。”
“呸!我不想升官发财,只想自由平等、大家过好日子。你滚吧,不要再当说客,我看不起你!”
叛徒灰溜溜地走了。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严刑拷打。穷凶极恶的敌人把煤油浇在谢长祯身上,点上火,把他的胸脯、双手烧得哧哧作响。谢长祯怒目圆睁,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几次昏死过去,但未吐露一个字。敌人又用一根粗木棍架在谢长祯的膝后腕上,两头站上人,使劲蹦跳,名曰“踩扛子”。
一阵钻心的痛疼,谢长祯昏了过去。敌人用冷水把他泼醒,谢长祯脚骨压断了,全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难忍,但仍然只字未吐。敌人见谢长祯软硬不吃、石头一块,没办法,只好又气急败坏地把他丢进牢房里。
一天,妹妹来送饭,见谢长祯躺在稻草上,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竹篮一丢,眼泪涮涮地往下流。这是哥吗,是平日里无微不至小心呵护红军伤病员的哥吗?是说话和风细雨、走路脚下生风的哥吗?不是!不是!
从被捕到今天,也就短短十多天,哥就被折磨得皮开肉绽、没有人样,这挨千刀的国民党军队是人吗?还有点人性吗?妹妹越看越伤心,越想越气愤,哇地一声抱着哥哥痛哭。
谢长祯躺在稻草上一能不能动,他微微睁开眼睛,见妹妹哭得像个泪人,急忙眨眨眼睛,有气无力地说:“莫叫!莫叫(不要哭)!哥不是还冇死吗?再说,革命总会要死人的。”他双手吃力地撑住地面,想挣扎着坐起身子跟妹妹说话,可是做不到,惨无人道的敌人下手太残太狠!
谢长祯摆摆手,示意妹妹贴近耳朵。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妹妹说:“告诉母亲不要难过,我死了,还有弟弟。让母亲叫弟弟也一定要去参加红军,再就是转告其他同志,赶快转移。”
妹妹眼含泪水,郑重地点点头。
寿前山上,血雨腥风,戒备森严。敌人把谢长祯带到先期杀害的同志面前,恶狠狠地地说:“最后给你一次机会,想死还是想活,全凭你一句话!”
谢长祯用尽身上最后一点力气,扬了扬手上带血的铁链,轻蔑地说:“死了这份心吧,要我反水、出卖自己的同志,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
敌人暴跳如雷,向谢长祯举起了屠刀。谢长祯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大声疾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敌人的屠刀落下了,中央红军医院的好院长、田村人民的好儿子谢长祯倒在了血泊中,年仅35岁。
谢长祯被害后,灭绝人性的敌人又将他破腹挖心,真是残忍至极、罄竹难书。
谢长祯光荣牺牲了,他的英勇事迹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他的英名令敌人闻之胆寒。
尤其是他的一颗红心,完全献给了党的壮丽事业。
谢长祯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期配图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1935年农历2月28日,乌云宠罩着赣县田村圩上空,凛冽的“到春寒”摧残着刚长出来的新叶,几只乌鸦躲在远处的大树上低沉地呻吟:呜呀,呜呀——
这叫声让人恐惧。
长长的大街上死一样的冷清,临街的店铺大门紧闭,几块摊板东倒西歪斜在地上,偶尔窜过一条狗,跟着乌鸦的叫声,发出几声汪汪的吠叫。
咣当,咣当。清脆的铁链声打破了圩上的冷清,一群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押着十多个被捕的苏区党员干部沿街而下前往寿前山(刑场),只见其中一个戴着手铐铁镣、浑身血迹的中年汉子,昂首挺胸走在正中间。
汉子个子不高,身形瘦削,打满补钉的士林蓝衣服撕开了好几个口子,露出胸前条条带血的伤痕。
咣当,咣当。铁链在路面上敲打,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
听到动静,沿街两旁的店铺门陆续打开,路边站满了田村圩的群众。
“兄弟姐妹们,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照顾,我先走了!革命的红旗不会倒,共产党是杀不绝的!”汉子一边拖着沉重的铁镣,一边向着路两边的群众大声喊道。
“不准说话!死到临头了还嘴硬,臭硬的共党分子!”匪徒高举枪托吼叫着。
“工友农友们,起来闹革命,打倒恶地主,推翻反革命……”面对匪徒的恫吓,汉子眼皮都不抬一下,又高声地唱起了《暴动歌》。
“不准唱!再唱,现在就宰了你!”又是一阵声嘶力竭的吼叫。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红军万岁、万万岁、万万万……”声音瞬间停歇,伴随着是又一阵叮当咣啷的声音。
这汉子,就是1930年代赣南苏区时期设址于赣县的中央红军总医院茶岭红色医院白鹭分院院长谢长祯。
谢长祯(1900—1935年),又名其亮,田村乡联群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为养家糊口,随父亲在田村圩摆摊卖水粉丝。生活难以为继,23岁那年又只好拜师学医,由于勤奋好学,学得一手好医术。
1928年冬,中共早期党员顾光理在田村、白鹭等地发展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谢长祯由丁贤珠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谢长祯以行医为名,走村串户,秘密宣传革命道理,传播先进思想,为党组织做秘密联络工作。
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谢长祯秘密前往兴国老营盘,与红军取得联系,并担任地下交通员。
1930年春,中共兴赣万特委与田村区委决定在正月十三举行暴动。是晚暴动胜利,田村区革命临时政权——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谢长祯任田村区苏维埃政府文书、中共田村党支部宣传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谢长祯随后调任赣县县委工作组指导员,后又担任储潭、三溪区委书记,领导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1931年冬,为方便地方红军部队伤病员治疗和群众就医,中共赣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白鹭村建立了赣县红色医院,谢长祯任医院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兼医师(张有光任院长,谢成任副院长)。
1933年冬,根据江西军区指示,驻地白鹭村的赣县红色医院合并到中央红军总医院(茶岭红色医院),并更名为茶岭红色医院白鹭分院,谢长祯任分院院长(张有光改任政治指导员)。
白鹭分院共有医师5人、护士7人,平常有400名左右的伤病员住院,西药、中药并举。谢长祯既当院长又当医生,在苏区严重缺医少药、设备异常简陋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与医务人员一道克服困难,把伤病员治好,帮助痊愈的伤病员早日重返杀敌战场,红军战士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好院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开始“返青”,他们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红军伤病员及红军家属。
1935年1月26日,赣县党政机关和独立营在兴国均村返回田村的途中,路经均村乡泮溪村高坑一带时,遭到了国民党军的伏击,伤亡惨重。一时间,赣县等苏区乌云密布,革命又处于低谷。
在还乡团的指引下,国民党军开始对英勇不屈的赣县苏区军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血腥镇压,田村、白鹭等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谢长祯临危不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把杨(杨殷县)赣(赣县)特委失散的十多名红军战士,以及医院收治的刘茂恺、刘毛仔、刘九民、何新义等六名红军重伤病员,秘密转入群众家中,使他们安全脱险。
1935年2月,谢长祯在替隐蔽的红军伤病员治疗途中不幸被捕。
敌人知悉谢长祯是共产党红色医院的“官”,妄图从他身上获取共产党和红军的秘密,对谢长祯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谢长祯严守党的机密,拒不招供。
一天上午,谢长祯躺在牢房里的稻草上清理伤口上的疤痂,叛徒肖仁提着个竹篮闪了进来。肖仁取出水酒、鱼条、卤鸡等美食放在木桌上,假惺惺地说:“长祯哥,别再自找苦吃,革命失败了,红军都赶跑了,保命要紧。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谢长祯怒目圆睁,厉声喝叱:“放屁!红军赶不走,革命不会败!我们穷苦人过惯了苦日子,吃惯了稀饭野菜,吃不得好酒好肉!”
“何苦呢,你懂医术,能赚大钱,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找苦吃。一条命也就这么几十年,干嘛不好好享福呢?”
“我也想过好日子,可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派能让我们过吗?我们起早摸黑,没头没脑地苦干,到头来还不是吃稀饭、穿烂衣。反正我是想通了,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走。要我像你这样去享福,我宁愿受苦!”谢长祯说。
“长祯哥,只要你说出红军伤员躲在哪里,保你升官发财。”
“呸!我不想升官发财,只想自由平等、大家过好日子。你滚吧,不要再当说客,我看不起你!”
叛徒灰溜溜地走了。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严刑拷打。穷凶极恶的敌人把煤油浇在谢长祯身上,点上火,把他的胸脯、双手烧得哧哧作响。谢长祯怒目圆睁,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几次昏死过去,但未吐露一个字。敌人又用一根粗木棍架在谢长祯的膝后腕上,两头站上人,使劲蹦跳,名曰“踩扛子”。
一阵钻心的痛疼,谢长祯昏了过去。敌人用冷水把他泼醒,谢长祯脚骨压断了,全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难忍,但仍然只字未吐。敌人见谢长祯软硬不吃、石头一块,没办法,只好又气急败坏地把他丢进牢房里。
一天,妹妹来送饭,见谢长祯躺在稻草上,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竹篮一丢,眼泪涮涮地往下流。这是哥吗,是平日里无微不至小心呵护红军伤病员的哥吗?是说话和风细雨、走路脚下生风的哥吗?不是!不是!
从被捕到今天,也就短短十多天,哥就被折磨得皮开肉绽、没有人样,这挨千刀的国民党军队是人吗?还有点人性吗?妹妹越看越伤心,越想越气愤,哇地一声抱着哥哥痛哭。
谢长祯躺在稻草上一能不能动,他微微睁开眼睛,见妹妹哭得像个泪人,急忙眨眨眼睛,有气无力地说:“莫叫!莫叫(不要哭)!哥不是还冇死吗?再说,革命总会要死人的。”他双手吃力地撑住地面,想挣扎着坐起身子跟妹妹说话,可是做不到,惨无人道的敌人下手太残太狠!
谢长祯摆摆手,示意妹妹贴近耳朵。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妹妹说:“告诉母亲不要难过,我死了,还有弟弟。让母亲叫弟弟也一定要去参加红军,再就是转告其他同志,赶快转移。”
妹妹眼含泪水,郑重地点点头。
寿前山上,血雨腥风,戒备森严。敌人把谢长祯带到先期杀害的同志面前,恶狠狠地地说:“最后给你一次机会,想死还是想活,全凭你一句话!”
谢长祯用尽身上最后一点力气,扬了扬手上带血的铁链,轻蔑地说:“死了这份心吧,要我反水、出卖自己的同志,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
敌人暴跳如雷,向谢长祯举起了屠刀。谢长祯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大声疾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敌人的屠刀落下了,中央红军医院的好院长、田村人民的好儿子谢长祯倒在了血泊中,年仅35岁。
谢长祯被害后,灭绝人性的敌人又将他破腹挖心,真是残忍至极、罄竹难书。
谢长祯光荣牺牲了,他的英勇事迹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他的英名令敌人闻之胆寒。
尤其是他的一颗红心,完全献给了党的壮丽事业。
谢长祯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期配图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
刘于云,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人,江西省作家协会、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热衷宣传家乡文化和从事公益事业,坚持业余文学创作,部分作品发表于《江西工人报》、《赣南日报》、“学习强国”等报刊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