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于云
早就听说赣县区田村镇地头村不简单,山清水秀,人文厚重,却因种种缘故没有好好拜访,因而未能感同身受。但之前有过一次路遇,虽说也是走马观花般短时小歇,却受到地头乡亲特别是村党支部彭书记的热情接待,欣然之余,让我久久惦念。
后彭书记又多次相邀,皆因我这边耽搁而未能相聚,想来甚是内疚。
初秋炎阳胜暑,我正在为手头一篇故事的写作素材生愁,忽然收到原赣县区政协董玉发老师邀请下午一同前往地头采访的通知,倏地一扫阴云,心情灿烂如花。
地头村,地处瑞峰山下,全村现辖9个村民小组,1200余人。这次我们去地头村采访,是因为一个可敬的人,一句震耳发聩的口号,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李五莲,一个早期的革命女烈士,她临刑前高呼:“红军红得万万年,白军白得顾眼前!”这句口号,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伟大啊!
我们从相关的资料得知,李五莲,地头村人,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地头乡苏维埃妇女主任,是当时拥护红军和对敌斗争非常出色的妇女干部。1931年4月,在反大湖江靖卫团骚扰战斗中,李五莲为了掩护群众,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5月2日中午在大湖江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午后的太阳炙烤得山路泼来阵阵热浪,我们一行四人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
初秋的大山显得有些寂静,蓝天在高高的瑞峰山上鸟瞰,白云在青翠的森林顶上伴行,偶尔传来的鸟叫打破了云深不知处的寂寞。
“到了,这就是地头村。”作为向导的我高兴地告诉大家。
来不及欣赏地头的风光美色,我们一脚迈进了村委会的大门。
事先得知我们来访,村干部们都非常高兴,早早地备好了西瓜、凉茶。彭书记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了办公室。
采访第一站就在村委办公室。
彭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李五莲的一些情况:我们从小就听说过李五莲的故事,具体记得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大人们说,李五莲就义时要求穿花衣服,戴红袖章,扎红头绳。还记得她说的‘红军红得万万年,白军白得顾眼前’的口号。村里还有些老人,他们知道的比较多,我们去见见他们吧!”
时已下午五点一刻,我们急急地跨出了村委会的大门,去寻找知情的老人们。
之前我们有过分工:章贡区作协刘日龙主席和董老师负责主采访,作家赖加福老师协助和补充采访,我负责拍照。
彭书记领着我们走大道、穿小巷,来到村民约集点。
村民们见我们到来,都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问好。几个上了年纪、身体康健的老人把我们迎到了屋内。
见客人到家,房东大嫂赶忙砌茶、切西瓜、端出瓜子。好热情的地头乡亲!
采访第二站就在李五莲的侄孙家进行。
“我叫彭光亮,今年71岁。李五莲是我的姑婆,可惜她被白军杀了,死得早,没有儿女。”
刘主席、董老师是采访“老”手,闲聊入话,轻松入题,不觉已然“正式”采访,令我和赖老师佩服不已。
采访得知,李五莲系抱养,祖籍及出生地均不详,与本村挑杂货担子的郭元清结婚。她遇捕及牺牲情况与我们之前了解到的一致,虽说是发生在九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要一说起她,时至今日,地头村人都充满钦佩和自豪。
采访还得知,当年约莫200多人的地头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苏区时期烈士便有30多人。一家几个当红军、一门几个烈士的家庭有好多家。地头真是个红色的村庄,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村与赣县湖江的文芬村接壤,交界处有个隘口,叫楠基石。这地方那才真叫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也是当年守卫地头苏维埃政权的前哨。传说当年赣州的国民党军队要攻打地头,碍于楠基石地势的险要,开了三天三夜的会。”
这可真是英雄的哨口,我们恨不得马上前往瞻仰,体验一下当年马啸虎吟的英雄悲壮,感慨一下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从容就义的伟大豪迈。遗憾的是,时过境迁,进出地头的道路已今非昔比,通往楠基石的山路早已掩隐于草木深棘之中,一时不能再现,我们只好作罢。
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其坚贞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月明星稀,我们怀一沓收获,揣一腔激情,踏上了返程之路。
山路弯弯,不再艰险;秋夜沉沉,不再黑暗。革命先烈的精神,就像明亮的车灯,照亮着前进的道路。
地头,红色的村庄,我们还会再来的。
摄影 刘于云
地头村委会
早就听说赣县区田村镇地头村不简单,山清水秀,人文厚重,却因种种缘故没有好好拜访,因而未能感同身受。但之前有过一次路遇,虽说也是走马观花般短时小歇,却受到地头乡亲特别是村党支部彭书记的热情接待,欣然之余,让我久久惦念。
后彭书记又多次相邀,皆因我这边耽搁而未能相聚,想来甚是内疚。
初秋炎阳胜暑,我正在为手头一篇故事的写作素材生愁,忽然收到原赣县区政协董玉发老师邀请下午一同前往地头采访的通知,倏地一扫阴云,心情灿烂如花。
李五莲烈士
地头村,地处瑞峰山下,全村现辖9个村民小组,1200余人。这次我们去地头村采访,是因为一个可敬的人,一句震耳发聩的口号,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李五莲,一个早期的革命女烈士,她临刑前高呼:“红军红得万万年,白军白得顾眼前!”这句口号,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伟大啊!
我们从相关的资料得知,李五莲,地头村人,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地头乡苏维埃妇女主任,是当时拥护红军和对敌斗争非常出色的妇女干部。1931年4月,在反大湖江靖卫团骚扰战斗中,李五莲为了掩护群众,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5月2日中午在大湖江英勇就义,年仅26岁。
村委会采访
午后的太阳炙烤得山路泼来阵阵热浪,我们一行四人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
初秋的大山显得有些寂静,蓝天在高高的瑞峰山上鸟瞰,白云在青翠的森林顶上伴行,偶尔传来的鸟叫打破了云深不知处的寂寞。
“到了,这就是地头村。”作为向导的我高兴地告诉大家。
来不及欣赏地头的风光美色,我们一脚迈进了村委会的大门。
事先得知我们来访,村干部们都非常高兴,早早地备好了西瓜、凉茶。彭书记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了办公室。
采访第一站就在村委办公室。
彭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李五莲的一些情况:我们从小就听说过李五莲的故事,具体记得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大人们说,李五莲就义时要求穿花衣服,戴红袖章,扎红头绳。还记得她说的‘红军红得万万年,白军白得顾眼前’的口号。村里还有些老人,他们知道的比较多,我们去见见他们吧!”
寻迹地头村
时已下午五点一刻,我们急急地跨出了村委会的大门,去寻找知情的老人们。
之前我们有过分工:章贡区作协刘日龙主席和董老师负责主采访,作家赖加福老师协助和补充采访,我负责拍照。
彭书记领着我们走大道、穿小巷,来到村民约集点。
村民们见我们到来,都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问好。几个上了年纪、身体康健的老人把我们迎到了屋内。
见客人到家,房东大嫂赶忙砌茶、切西瓜、端出瓜子。好热情的地头乡亲!
采访第二站就在李五莲的侄孙家进行。
“我叫彭光亮,今年71岁。李五莲是我的姑婆,可惜她被白军杀了,死得早,没有儿女。”
刘主席、董老师是采访“老”手,闲聊入话,轻松入题,不觉已然“正式”采访,令我和赖老师佩服不已。
采访得知,李五莲系抱养,祖籍及出生地均不详,与本村挑杂货担子的郭元清结婚。她遇捕及牺牲情况与我们之前了解到的一致,虽说是发生在九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要一说起她,时至今日,地头村人都充满钦佩和自豪。
采访还得知,当年约莫200多人的地头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苏区时期烈士便有30多人。一家几个当红军、一门几个烈士的家庭有好多家。地头真是个红色的村庄,我们肃然起敬。
走访李五莲烈士侄孙及村民
“我们村与赣县湖江的文芬村接壤,交界处有个隘口,叫楠基石。这地方那才真叫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也是当年守卫地头苏维埃政权的前哨。传说当年赣州的国民党军队要攻打地头,碍于楠基石地势的险要,开了三天三夜的会。”
这可真是英雄的哨口,我们恨不得马上前往瞻仰,体验一下当年马啸虎吟的英雄悲壮,感慨一下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从容就义的伟大豪迈。遗憾的是,时过境迁,进出地头的道路已今非昔比,通往楠基石的山路早已掩隐于草木深棘之中,一时不能再现,我们只好作罢。
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其坚贞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镇村干部及采写人员
月明星稀,我们怀一沓收获,揣一腔激情,踏上了返程之路。
山路弯弯,不再艰险;秋夜沉沉,不再黑暗。革命先烈的精神,就像明亮的车灯,照亮着前进的道路。
地头,红色的村庄,我们还会再来的。
摄影 刘于云
▼
刘于云,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人,江西省作家协会、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热衷宣传家乡文化和从事公益事业,坚持业余文学创作,部分作品发表于《江西工人报》、《赣南日报》、“学习强国”等报刊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