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为民
说到过年,似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期盼,甚至害怕过年过节,现在不缺吃穿,倒是纷繁的人情世故令人累觉不爱。可是回忆起儿时的年节,我们却觉得充满了年味,好吃的好玩的充斥着纯真的咀嚼。刚好日前在微信群看到一文友佳作《大山里的黄元米果》,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过年时家中打年糕的情景。
打我记事起,印象中家里就没种过田地,父母一直在外地务工谋生,家里的田地都拿给了两个伯伯耕种,年前也会分点粳米和糯米作为酬谢。伯伯们给的糯米,我们家就用来打点年糕,爷爷奶奶说,毕竟过年,人家家里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我们家打年糕一般是在年二十三、四左右。逼近年关,父母照例还在外上班,要迟个几天才回,这时候爷爷奶奶就就要自己动手,提前打好年糕,一来可以让我爸妈回来后多休息,二来可以让他们也吃上新鲜的年糕。
等确定了日子,奶奶会先和爷爷商量好当年需要打多少年糕,按量提前将糯米浸泡好。利用浸糯米的时间,奶奶先去把石臼洗干净。石臼平时存放在老家祠堂天井旁,基本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打年糕时才用得上。有时候别人家先用了倒好,只要稍微冲洗下即可,如果是第一个用,那就还是要费点心思洗刷。除了洗石臼还要洗杵棍。杵棍是专门用来砸年糕的工具,形状为T字形,有些重量。
石臼和杵棍洗干净后,就该把浸好的糯米放入木甑进行隔水蒸了。蒸个数小时,用手捏一捏,软度差不多了,奶奶叫过我:去,叫你爷爷他们来!
这里的他们,通常是爷爷、伯伯伯母和堂哥堂嫂一众家人。大家把蒸好的糯米饭抬到祠堂倒入石臼,伯伯、堂哥,有时还有爷爷,每人持一根杵棍,开始在石臼里捣杵起糯米饭来。起初比较温柔,你一下我一下,轮番把糯米饭杵烂一些;待米饭稍烂,几位壮汉则使出全身力气把杵棍高高举起,使上力气落在糯米饭上,咚咚咚的撞击声让我们这些围观的孩子们,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我站在旁边,觉得好玩,忍不住要求杵两下,结果发现只能勉强举起杵棍,落下去毫无声响。大人们说,你还是玩去,不要影响我们做事。没办法,我只好又站回一边当观众。
石臼里的糯米饭几经捣杵,年糕成型了。男长辈们放下杵棍,退到一边抽烟休息,轮到女眷们上场。奶奶拿来一个大簸箕,架在两张长条凳上,簸箕里放了几碗茶油(防止搓年糕时粘手),奶奶和伯母嫂子们各自从石臼里掰出一团年糕,手里蘸上茶油,便把一大团年糕搓成一个一个圆圆的小年糕,有序排放在簸箕里。
这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当然是先一饱口福,从石臼里捏起来年糕团,才不管圆不圆,有没有形状,甚至有的手都没洗,沾点糖就直接往嘴里送。大人们也不嗔怪,全然让我们一个个馋相毕漏。
吃的差不多了,我突然想,自己打不了年糕,搓年糕应该很简单吧。我照着大人的样子从石臼里揪出一大团,有模有样学着搓。就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大人们有意见了:你看你搓的,大的大,小的小,这可是正月里要用来招待客人的哈,不行不行!于是又被请到一边当观众。
簸箕里的空位越来越少,一簸箕的年糕排兵布阵似的整整齐齐,煞是好看。等全部搓好,爷爷奶奶招呼左邻右舍尝鲜后,年糕就搬回家里晾干。待晾几日年糕变硬了,奶奶则把它们放入专门准备好的坛子里。这些存放的年糕到了正月,会通过水煮,油炸,清蒸等多种方式用来招待客人。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子身高一年比一年长高。年糕一般又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所以前人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很多年过去,我们现在都进入城市里生活工作,真希望什么时候,再能回到当年光景,好好地重新体验一把打年糕的味道。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王为民,赣州市章贡区工作,章贡区作家协会会员。
说到过年,似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期盼,甚至害怕过年过节,现在不缺吃穿,倒是纷繁的人情世故令人累觉不爱。可是回忆起儿时的年节,我们却觉得充满了年味,好吃的好玩的充斥着纯真的咀嚼。刚好日前在微信群看到一文友佳作《大山里的黄元米果》,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过年时家中打年糕的情景。
打我记事起,印象中家里就没种过田地,父母一直在外地务工谋生,家里的田地都拿给了两个伯伯耕种,年前也会分点粳米和糯米作为酬谢。伯伯们给的糯米,我们家就用来打点年糕,爷爷奶奶说,毕竟过年,人家家里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我们家打年糕一般是在年二十三、四左右。逼近年关,父母照例还在外上班,要迟个几天才回,这时候爷爷奶奶就就要自己动手,提前打好年糕,一来可以让我爸妈回来后多休息,二来可以让他们也吃上新鲜的年糕。
等确定了日子,奶奶会先和爷爷商量好当年需要打多少年糕,按量提前将糯米浸泡好。利用浸糯米的时间,奶奶先去把石臼洗干净。石臼平时存放在老家祠堂天井旁,基本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打年糕时才用得上。有时候别人家先用了倒好,只要稍微冲洗下即可,如果是第一个用,那就还是要费点心思洗刷。除了洗石臼还要洗杵棍。杵棍是专门用来砸年糕的工具,形状为T字形,有些重量。
石臼和杵棍洗干净后,就该把浸好的糯米放入木甑进行隔水蒸了。蒸个数小时,用手捏一捏,软度差不多了,奶奶叫过我:去,叫你爷爷他们来!
这里的他们,通常是爷爷、伯伯伯母和堂哥堂嫂一众家人。大家把蒸好的糯米饭抬到祠堂倒入石臼,伯伯、堂哥,有时还有爷爷,每人持一根杵棍,开始在石臼里捣杵起糯米饭来。起初比较温柔,你一下我一下,轮番把糯米饭杵烂一些;待米饭稍烂,几位壮汉则使出全身力气把杵棍高高举起,使上力气落在糯米饭上,咚咚咚的撞击声让我们这些围观的孩子们,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我站在旁边,觉得好玩,忍不住要求杵两下,结果发现只能勉强举起杵棍,落下去毫无声响。大人们说,你还是玩去,不要影响我们做事。没办法,我只好又站回一边当观众。
石臼里的糯米饭几经捣杵,年糕成型了。男长辈们放下杵棍,退到一边抽烟休息,轮到女眷们上场。奶奶拿来一个大簸箕,架在两张长条凳上,簸箕里放了几碗茶油(防止搓年糕时粘手),奶奶和伯母嫂子们各自从石臼里掰出一团年糕,手里蘸上茶油,便把一大团年糕搓成一个一个圆圆的小年糕,有序排放在簸箕里。
这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当然是先一饱口福,从石臼里捏起来年糕团,才不管圆不圆,有没有形状,甚至有的手都没洗,沾点糖就直接往嘴里送。大人们也不嗔怪,全然让我们一个个馋相毕漏。
吃的差不多了,我突然想,自己打不了年糕,搓年糕应该很简单吧。我照着大人的样子从石臼里揪出一大团,有模有样学着搓。就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大人们有意见了:你看你搓的,大的大,小的小,这可是正月里要用来招待客人的哈,不行不行!于是又被请到一边当观众。
簸箕里的空位越来越少,一簸箕的年糕排兵布阵似的整整齐齐,煞是好看。等全部搓好,爷爷奶奶招呼左邻右舍尝鲜后,年糕就搬回家里晾干。待晾几日年糕变硬了,奶奶则把它们放入专门准备好的坛子里。这些存放的年糕到了正月,会通过水煮,油炸,清蒸等多种方式用来招待客人。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子身高一年比一年长高。年糕一般又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所以前人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很多年过去,我们现在都进入城市里生活工作,真希望什么时候,再能回到当年光景,好好地重新体验一把打年糕的味道。
(本期图片来源于路开文化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