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好的诗歌应该要有真情实感(周庆

文/周庆云
 

在读诗和写诗的过程中,偶得一些体会与感触,零星记之是为我见。古人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可见诗歌早已是可诵可咏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生活中总是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向往与追求,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诗歌正好能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
 
有人说,当下最好写的就是诗歌,只要会分行就可以写诗了。也有人说,当下最难写的就是诗歌,能真正把诗写好的人并不多。我以为作为作者,每写一首诗,都要静下心来,看看是不是具有真实感,有没有内涵?看看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无论忧伤或者愉悦!

对于现代诗歌,我以为首先必须具备乐感和分行,要自然流畅,共鸣动人,要能触动人的情怀。文字要优美,如行云流水。形式为内容服务,修辞比喻也同样如此,比喻要恰当。我在诗经以来的古典诗词中吸取养分,也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新诗中得到启迪。
 

阅读现当代诗歌,我喜欢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汪国真等诗人名家作品,写的流畅,乐感鲜明,文字简洁,寓意深刻。他们的感受和领悟,特别让读者思考和回味,引发美感和共鸣!
 
读诗和写诗过程中让我意识到,好诗多是有回味无穷的好句子,一个好句子也没有的诗歌很难是好诗。诗歌最难写的就是好句子,好句子有深度境界,有哲理内涵,是提炼归纳和升华能力的综合产物,一辈子能写出几首自己满意的诗歌,诗歌中包含有好句子,就是成功的。
 
作者读者都应懂得,诗歌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但也不能局限于抒情,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情感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本能,而思想的理性思考恰恰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分水岭。
 

我以为好的诗歌应该要有真情实感,积极向上,要有优美的意境和品味,更要能让人看得懂。作为一个诗人,要兼顾诗歌的雅俗共赏,在遣词造句上,不要为标新立异而让读者不知所云,不要打破广大读者的审美习惯。很多时候,我更愿意相信,让人看不懂是故作高深,恰恰反映了写作者阅历的浅薄。
 
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应该有一种担当意识,也就是诗人的创作,无不和大众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写作方式。诗人的文学观,即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应该站在为大众而创作的思想高度。也就是说,写的诗就是为大众看的,要有一种自觉意识,从这一点上来说,诗歌的出发点,即是为广大读者而创作!
 
诗歌无疑是民族语言传承的一种最优美的文学体裁,它从产生那天起就具有担负口头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传承的双重意义。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结构上是短小精悍的,在语句上是凝练概括的,在词汇上是活泼优美的,在修辞手法上广泛地运用比喻、象征、排比、反复、通感等,在用韵上尤其讲究朗朗上口,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雅俗共赏,即是指通俗易懂,而不是庸俗低级。即要含蓄,又不晦涩。诗言志,即诗歌是要表达或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如此,诗人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别人从他的诗作中理解自己的情感,引起思想或心理上的共鸣。通俗易懂,是通往读者心灵的桥梁。
 
诗歌是追求人类丰富与完善自身精神生活而产生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诗歌思想的健康性应排在第一位,思想不健康的诗歌是很难被广为传播的,登不了大雅之堂,更难传承,即使这首诗有多么惊俗的语句或词汇!
 
作为诗歌里的乡愁,既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也是时代的烙印。记住乡愁既是文化的自信,也是话语的进步,更是思想的成熟。我以为诗性使乡愁有所寄托,源自灵魂的诗性,连着乡愁的根。惟愿我的诗歌,带着灵魂的寄托,能够走进与之相似情感的读者内心。
 
摄影  祥瑞(路开文化)





周庆云(笔名鲁云,号菊香斋主),曾供职于江西铜业集团瑞昌武山铜矿,现退休,居赣州市章贡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章贡区作家协会理事,已在上百家报刊媒体发表诗文千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六部,代表作有配乐散文《窗前听雨》《走进秋的深处》《枫叶红了》。作品选入诗刊社主编《中国当代诗库》散文诗卷,并入选多种选集。文章在网络被广泛转载与收藏,许多篇目被省级电台与朗读者配乐诵读传播。微信号13479232489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