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呈现】英文版纪录片《道法自然福寿沟》

敲黑板划重点:
 
本期给您带来的英文版纪录片《道法自然福寿沟》,由亚洲开发银行联合江西省赣州市政府共同出品,江西源忆影业有限公司承制。
 
该纪录片在亚洲开发银行所在68个成员国展播宣传,获得较大反响。通过该片,世界对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和千年古城赣州,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赣州路开文化友情参与本片的摄制。其中,片中主人公治水“男神”刘彝的出镜,由赣州路开文化人员出演。
 
 
道法自然福寿沟
——英文版纪录片中文解说词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使命,安定着每一个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生命。
 
赣州市,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江南宋城”。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长江中下游,贡江和章江两条河流宛若两条臂膀环抱赣州,在城市西北部汇合成赣江,然后由南向北纵贯江西省,最后汇入长江。
 
水是城市的血脉,温顺时滋养万物,狂暴时泛滥成灾。
 
山环水抱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赣州的绝美风光,然而,古城也饱受洪水侵扰,历史上,赣州曾有三次因洪灾被迫迁城。
 

公元1071年,刘彝,北宋著名水利专家,主政赣州。
 
目睹洪涝灾害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刘彝决心治水。经过反复踏勘与周密规划,刘彝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设计改建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整个系统被命名为“福寿”。
 
因两条主沟走向形似中国汉字篆体,一个是“福”,意思是“好运”;另一个是“寿”,意思是“长寿”。多亏了这些沟渠,让赣州市彻底告别了内涝。
 
福寿沟设计巧妙,体现了中国道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哲学思想。
 
主要构筑物包括明沟、暗渠、水塘、水窗,这几部分与总长8公里的赣州古城墙无缝联接,形成了“集、蓄、排”为一体的,防洪防涝排水系统工程。
 

“集”——
 
刘彝把遍布城区大街小巷的明沟和暗渠进行扩建和完善,大大提升了雨水的收集量。由于赣州城区西南高东北低,雨水沿着地形自然的向下流动,被快速地收集到排水系统并排入江中,避免城市发生内涝。
 
(同期声:赣州博物馆馆长及文物专家万幼楠)
 
“福寿沟是一项,集江、河、坑、塘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它处处闪烁着古人道法自然的聪明才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借外力,因势利导,采用自然分流的办法,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

 

“蓄”——
 
福沟和寿沟相互连通,与城内上百口大小水塘连为一体,当暴雨持续,则大幅增加了雨水的存储容量,这点尤其重要。同时百姓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了很好的生态环保循环链。水塘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也起到了调节气温、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
 
刘彝将地下排水道改造成宽约90厘米、高约180厘米,呈砖拱结构的排水暗渠,尺寸随着地势发生变化,使水自然地流入河中。这种量才适用的科学设计不仅增加了水流速度,避免泥沙堆积,而且大量地节约了建设成本。
 
此外,为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城墙上设计了12口只能单方向开启的水窗。
 
水窗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水压和水动力学的原理,接近水窗处的暗渠陡然变窄,这一特点加快了水流的速度,使得当江水低于福寿沟水位时,借助水力迅速冲开水窗闸门,在洪水季节,水窗会被江水的水压关上,使江水无法倒灌。
 
(同期声:赣州市城展馆原馆长陆川)
 
“源于刘彝对工艺、设计和选材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历史至今仍还在使用,这个也堪称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多少年来,不少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但同样经常被暴雨侵袭的赣州,却始终安然无恙。
 
曾经雨恨云愁的洪涝之地,变成如今令人艳羡的水上浮城,跨越千年的福寿沟,居功至伟。
 
(同期声:市民一)
 
“在赣州,下再大的雨都不怕,老城区是不会淹的。”
 
(同期声:市民二)
 
“福寿沟修的蛮好喔,让赣州美丽又祥和,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

 

(同期声: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水务规划咨询院副院长周丹)
 
“福寿沟工程是中国古代海绵城市的范本,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它所留下的实物遗存和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实证资料,对当下世界各地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可谓功在千秋。”

 
福寿沟,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工程,直到今天仍然造福百姓,这是中国古人的杰作,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