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开原创】水稻蛙声话窑下——赣州市章贡区

□文/刘日龙
 

▲窑下望仙坑


“我们村是全区种植水稻最多的村之一!”2021年5月25日,笔者前往章贡区水西镇窑下村采访,一见面,村党支部书记刘捷国便告诉我。
 
窑下村位于水西镇西部,东南与赣州经济开发区湖边镇善边村、岗边村相邻,西北与湖边镇官田村、蛤湖村相接,东北与水西镇石珠村相连,属小盆地。全村现有人口1762人,478户;耕地面积1175亩,林地5500亩(其中廖山林场1129亩归村集体所有),土地资源丰富,水稻种植一直是该村的农业生产强项。
 
追溯窑下村传统种植水稻的渊源,当属该村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全村有两条灌溉水系。一条是廖山水系,从廖山口山塘流经上村一组、上村二组、下村组、沙庄组;一条是龙潭水系,流经坳下组、红岭组、田心组,与陈坑组溪河会合后,又经社官下组、茶园组、窑下组,再会合廖山水系后,流经赣州经济开发区湖边镇善边村,起到汇入黄沙溪注入赣江。
 
 
廖山口山塘

窑下村山多水多,树木葱茏,环境优美,这从村里的组名和村落名便可略见一斑。全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沙庄组、上村一组、上村二组、下村组、陈坑组、坳下组、红岭组、田心一组、田心二组、茶园组、社官下组、窑下组。共18个自然村落,分别是沙庄村里、黄屋坳、大坪头、溪背、湾里、陈坑、禾场头、坳下、阳山、红岭、田心、木子坳、茶园下、社官下、月背龙、窑下、店下、岗上。
 
诸多与山水林坳有关的字眼,在你眼前徐徐呈现出一幅山野恬静、万物生长的原生景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窑下村早有文字记载,历史沿革脉络清晰。明、清时期属赣县城坊第九十四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赣县第五区第四联保,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区第八联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二区永安乡,称第五保(含陈坑)。
 
▲道路硬化石刻

1949年8月赣州全境解放,9月即属赣县水西区永安乡,第五保析出建立窑下村与陈坑村。1950年属湖边区官田乡。1956年属湖边区梨园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湖边管理区,并入岗边工区。1959年10月,属湖边人民公社,从岗边工区析出,称窑下生产大队。1961年4月划属赣州市,属八0三(八0三厂)人民公社。
 
1961年11月复归赣县,属湖边区湖边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属湖边人民公社,窑下生产大队与陈坑生产大队合并称窑下生产大队。1978年1月划属赣州市。1984年4—5月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为乡、村建制,属湖边乡,改称窑下村。1998年8月属湖边镇,仍名窑下村。2009年1月划属水西镇。
 
归辖多迭,民风不改。窑下村乡风淳朴、人杰地灵,各姓氏村民素来谦仁礼让、和睦相处。全村共有刘叶凌廖朱赖黄周王林罗龚钟温樊等姓氏,其中,刘姓118户472人,叶姓89户283人,凌姓57户216人,廖姓57户218人,居各姓氏前列。


 ▲完好保存的陈坑刘氏祠堂

窑下村刘姓始祖刘启福,于清朝顺治年间(约1660年)由长宁县(今寻乌县)八富堡朱村圩朱坑塘迁至窑下阳山定居,至今有14世361多年。叶姓始祖叶秀山,于1620年从广东省龙川县迁至窑下村窑下组定居,至今14世401年。凌姓始祖凌正霞,于清朝顺治年间(1665年)从寻乌县凌富村迁至窑下村田心定居,至今15世356年。廖姓始祖廖先福、廖上品叔侄,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寻乌县石碣村迁至窑下村沙皮庄定居,至今十几世200多年。龚姓始祖龚华噚,于康熙辛亥年从信丰县迁至窑下村禾场头定居,至今18世300多年。
 
窑下村人深耕于脚下这块土地,珍惜大自然的恩赐,珍惜各姓氏村民间的共同繁衍。各姓氏村民时刻铭记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良好传统,家风家训历久弥新。这里,权记录下刘氏宗训,以作一读。


▲刘氏祠堂正门

刘氏宗训:
 
一崇忠实  勿贰于衷,立志坚定。精诚唯一,不移其行。效忠邦国,求实荣幸。乃政之纲,为家之训。
 
一敦孝悌  孝悌之心,本乎天性。孩提稍长,皆知恭顺。由此扩充,为贤为圣。天地感通,鬼神昭应。
 
一尊仁德  至重者仁,至贵者德。言坊行表,世法世则。国之元气,民之表率。砥砺廉隅,奉为圭臬。
 
一知爱敬  爱其所亲,敬其所尊。慎终追远,典礼祥明。祭祀以时,俎豆常新。孝思不匮,勖尔后昆。
 
一守信用  讲信修睦,心虔志诚。说话算数,推诚相信。待人接物,披心示诚。言行必践,一诺千金。
 
一急义举  兴学立校,养正于蒙。急公勇为,赈灾恤贫。施弗望报,美宜玉成。后必蕃昌,天佑善人。
 
一尚和睦  乡党宗族,礼让是敦。谦贞曰吉,蔼然相亲。宁人息事,排难解纷。以此风世,化俗成醇。
 
一重平等  富而不骄,贵而不侈。亲疏虽别,视犹一体。毋薄于人,毋厚于己。越理非分,未释意诣。
 
▲刘氏祠堂一角

说起窑下村的山川地貌、历史遗存,刘捷国介绍道,全村最高峰名叫铁心寨,海拔550米。另外,境内有龙潭山,下有瀑布(后因邻村修路上山,把瀑布填埋了),传说为当年蛤湖稻谷推米之处,另有一风车口,出米后直通通天岩。
 
境内有两块石头,分别于龙潭山、望仙坑对向而立,有扁担头搁下的印子。据说当年有一神仙想趁夜把现位于水西境内的风景名胜通天岩挑至东海,用扁担分别插入通天岩东西岩,挑到现两块石头居中位置,正好被土地公公发现。土地公公不想让神仙挑走通天岩,便学鸡叫,神仙以为天色将亮,抽了扁担便走,通天岩于是留了下来。
 
这些传说,给窑下又平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普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值得一说的是,窑下村陈坑组现比较完好保存有刘氏祠堂,建于1700年。上世纪1930年代,毛泽东胞弟毛泽覃妻子贺怡携父母避难水西、并在水西一带开展革命工作时曾居住于此。岁月更迭,风霜不再,但刘氏祠堂永存这段佳话。
 
窑下一名源于当地盛产粘土,境内很早便有建窑烧瓷瓦历史。如今,这些瓷窑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田陌纵横错落、道路井然有序、楼舍明亮窗净的一处处新村落。1990年,全村通电;2012年,全村通讯网络全覆盖。与此同时,通村公路、12个村民小组组组通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车,村委会、卫生所、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窑下完小、窑下幼儿园等公共办公场所和文化设施,点缀于绿树掩映中。
 
基于窑下村水稻种植的悠久历史和良好条件,近年来,章贡区先后选点于该村,推出多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新举措。
 
▲普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简介

着力打造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为农服务平台。根据全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水西供销社出资金、出技术(占股35%),村集体安排建设用地(占股35%),第三方日常协调管理(占股30%),并引导贫困户(占股10%,由村集体代持)参与的方式,由基层供销社牵头,与村集体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
 
坚持开放办社,提升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水平。窑下村普吉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按照“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要求,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区供销社引进第三方管理团队共建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采取供销引领、多方合作共同监管等方式运营合作社,所产生的利润按照入股比例分成。合作社优先招聘本地剩余劳动力,带动40余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培育指导本地农机手30余名,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0多万元经济收入,切实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水西镇窑下村

这些新机制、新举措,及时推出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农资供应、品种选育等服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春耕生产和撂荒土地专项整治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品质高、成活率高、产量高的秧苗,解决群众选种、育苗的困扰,解决粮食烘干、收储、加工后顾之忧,窑下村的试点工作取得极大成功并得以在全区推广落地。
 
2020年,章贡区供销社先后组织60余台农机具、400多人次农机人员,为全区近3万亩农作物提供各项服务,土地托管面积达5000余亩,育制优质水稻秧苗5000余亩,组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2125吨,收储粮食1100余吨,粮食深加工100余吨,为全区47个行政村近2万农民节约了30%的种植成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首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正是章贡区水稻村水西窑下的真实写照。
 
摄影  日龙(路开文化)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主席。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等。赣州路开文化公益活动召集人。

Copyright © 2015-2020 路开文化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001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