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日龙
(接上期)
7
事情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发生了。
学习班结束不出一星期,这天下午,俞阿姨有两节连堂课。课间休息时,她留在教室,等第二节课下完课,她回到办公室,姜玟玟便告诉她,郑劲松刚才来过,是带了一些人来现场商议,要在校园里兴建什么基建项目,别人在实地勘测时,他坐在俞阿姨办公桌前休息了一下。
我看他打开你几个抽屉看了看,临走时脸上有些不高兴。姜玟玟说。
俞阿姨心里咯噔一跳,有口深井在拉她往下沉。她屏住呼吸,佯装什么事也没有似地嗯了一声,接着一个劲地特意收拾这收拾那的,待办公室的人全下班走了后,她才浑身颤抖地打开那个令她心惊肉跳的抽屉。果然,那个装有两张电影票的信封不见了。
这个抽屉,是俞阿姨专门用来存放私人物品的,有她写的一些诗稿,有在厂报和地区小报发表小诗的样报,一个月前的那次征诗获奖证书和那张表彰后的合影,她记得清清楚楚也是放在这里的。
俞阿姨找了几遍,那张合影也不见了!
俞阿姨恍恍惚惚地站起身,往屋内十来张其他同事的办公桌看。同她的办公桌一样,这些办公桌也是没有一张上锁的,但现在,它们似乎都瞪大了眼睛,正吃惊而关切地向她询问着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天晚上,郑劲松比任何时候都回来得更早,等俞阿姨把两个孩子安顿好,该来的便来了。
郑劲松坐在饭桌前,从口袋里拿出那个信封,放在桌面上,你说说,这怎么回事?
俞阿姨说,有人想约我去看电影。
谁?郑劲松问。
俞阿姨:我没去。
郑劲松:我问你是谁?
俞阿姨:你就不该翻我的抽屉!
啪!郑劲松刷地站起身,冲到俞阿姨面前,狠狠地甩了她一个巴掌。
本学期结束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了,俞阿姨自己申请要调去厂里的材料车间看仓库。大家议论纷纷,有想不明白的,有替她惋惜的,议论来议论去,众人的最后结论是,人家的老公都是厂领导,他们这样做,肯定有自己的打算,我们这是瞎操心。父亲、蔡婆婆、姜玟玟也都曾私下问过俞阿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俞阿姨淡淡一笑,没什么,就是想换个环境。
俞阿姨的说辞,哪里是她的真实想法啊,她这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郑劲松那一巴掌打在她的脸上,尽管嘴硬,俞阿姨在心底里头还是觉得自己是伤害了郑劲松的,她要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以,等郑劲松歇斯底里地对她大吼,你就是工作太轻闲、头脑烧得发热时,她脱口而出,你嫌我在学校太闲,你不相信人,那你把我调走啊!
行,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哈!郑劲松气急败坏。
俞阿姨强忍着泪水,是,你去对人事科说,是我自己要调换工作的,是我要你这位大领导走后门的!
办完调动手续,俞阿姨去办公室收拾东西,校长跟着她脚后跟走了进来,俞老师,学校给所有老师配备了新的办公桌凳,这些旧的办公桌换下来,我们也只有当柴烧,要不你干脆搬回家去,拿来放个锅碗瓢盆也好。
这该死的五斗桌,就因为它,害得自己出了这么个大事,按理,俞阿姨是怎么也不想再见到它的了。她刚想推辞,要对校长说声谢谢,话含到嘴边,她又改变了主意。我站得直、行得正,我怕什么,我就要把它搬回家去,看你郑劲松怎么说!于是,俞阿姨咬咬牙根,对校长说,好啊,那我就真得搬回家去了啊!
校长叫来校工,用一部板车把桌子放在车上,俞阿姨在前面带路,校工推着板车随同她到了她家门口。俞阿姨和校工把桌子从板车上卸下,两人一人一头抬着进了家门。
约莫过了月余,一天,姜玟玟跑来俞阿姨上班的地方,上气不接下气,李老师刚才来学校了,他要我转交给你一封信,他也真是,自己不来找你,还说他来厂里办事,脱不开身。他们做领导的,就是忙!喏,信给你哈,我等下有课,我走了!
信封上没字,封口粘得紧紧的,俞阿姨撕开封口,抽出一页信纸,上面只有三行字:
俞老师:
听说你不在学校了。对不起!
文华
俞阿姨平静地把信看完,她走出仓库间,来到一个栽有花刺的墙角,把信封连同信纸一小条一小条、一小块一小块地撕成纸碎,然后撒在花栽的根部。
再起身,俞阿姨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她又蹲下身去,颤抖着两个肩膀,使劲压抑着自己不要哭出声来。
8
一晃,将近四十年过去,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时,俞阿姨已经快要六十五了,退休也已经十多年了。
这么些年头来,俞阿姨经历的东西太多太多。先来说说她的子女,继老大老二后,她又生下了老三老四。老三老四都是男的,这样,俞阿姨就有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四个子女中,大女儿最听话,初中毕业读师范,师范毕业当老师,也算是走了俞阿姨年轻时的路子,但女儿命苦,生下一个女孩后,得了心脏病,在孩子不满四岁时,病逝走了。俞阿姨把外孙女带在身边,等她到了读书年龄,才送回到她再婚的父亲家里,一直到外孙女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她对外孙女一颗悬着的心才算稍微踏实了一些。
如果说大女儿是俞阿姨心中的痛,三个儿子则是俞阿姨甩不掉的累。大儿子二儿子内招进厂,三儿子在俞阿姨退休时顶编,在他们陆续结婚生子后,企业改制,他们又分别下岗,此后均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从来没有找个稳定工作干,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时不时要来找退休的老爸老妈救济贴补。大儿子老婆还早早地也生病去世了,给俞阿姨留下了一个五岁的孙女、一个三岁的孙子,俞阿姨把外孙女送去她爸爸家后,转身又把全部精力用在这对孙女孙子身上。
再有就是郑劲松。郑劲松自从上次打了俞阿姨一巴掌后,当场把信封和两张电影票撕了,之后等俞阿姨赌气到了车间做工人,看到她除了上班下班,就是一门心事在家,心里多少有些内疚,因而对当年的事也就再未提过。企业改制时,郑劲松正好到了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也就赋闲在家了,有时帮帮手买个米啊油的,更多时候便是在家看看报喝喝茶,或者到外面串串门,以及参加个退休干部联谊活动什么的。退休了,身子骨倒是越来越精神,肤色也愈来愈白净。
俞阿姨的父亲,在六十年代中期便去世了。父亲工作卖命,加上那个时候又被打成走资派,整天挨批挨斗,气急之下,身体一下就垮了。父亲临走时,什么都没提,只是同俞阿姨说想再吃回南瓜馒头,俞阿姨不会做,只好来找蔡婆婆。
也就是在这回,俞阿姨才从蔡婆婆口中得知,父亲家在北方,是个孤儿,后来在叔伯照顾下读了书,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学选矿专业。毕业后,因为江西赣南的矿山多,他就来到现在的这座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父亲一辈子都没再回去过他的家乡,但他记得家乡的白面白馍,当年条件有限,不敢奢求有汤包、肉夹馍,能有几个南瓜馒头,就是天大的享受。
丫头,来,婆婆现在就教你做。知道俞阿姨父亲病了,蔡婆婆心里头急,正好家里有现成的面粉和南瓜,她说做就做。蔡婆婆先是把南瓜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然后把南瓜片蒸熟,又拿来一把长柄木汤匙,把蒸熟的南瓜片压成瓜泥。
丫头,这个叫酵母,也叫老面。蔡婆婆从一个纱布包里拿出一个小面团,放进一碗白糖水里化开,接着拿来一个大盆,把面粉倒入盆中,再把南瓜泥倒进面粉中间,用酵母水淋在面粉上。待把面粉、南瓜泥、酵母水用筷子拌匀后,蔡婆婆两只手伸进盆中,把搅匀后的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一个木锅盖,等它发酵。
蔡婆婆,我爸和我妈是怎么同你认识的?趁蔡婆婆停歇下来的当口,俞阿姨问。
蔡婆婆看着俞阿姨,脸上的神情又显出特别的疼爱来了。这个大杂院,是我先住进来的。那年,你爸和你妈结婚,要房子,经人介绍,也租住到这个大杂院来,就在我隔壁。你爸和你妈都是特别懂事、特别干净的后生仔、后生妹,我看着就喜欢。再后来又有了你,你小时候的那张脸,眼睛和嘴巴像死了你妈妈,只是比你妈胖,粉嘟嘟的,每次看你抱你,我都恨不得掐一把、咬一口!
面粉发好酵,蔡婆婆手把手地教俞阿姨怎么再揉面团,怎么切成小块,怎么做成馒头坯形,怎么把馒头再醒上十来分钟,又怎么把馒头坯放在蒸格上蒸。
馒头出锅了,冒着咝咝的南瓜和面粉香味,来不及自己和让俞阿姨先尝一口,蔡婆婆就催着俞阿姨赶快端去给住在医院的父亲吃。丫头,你爸爸什么时候再想吃了,就来告诉婆婆,嗯?蔡婆婆叮嘱俞阿姨。
嗯。俞阿姨点着头。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他已经虚弱得没有一点力气了,想用手拿个馒头都拿不住,俞阿姨坐在父亲床头,一粒一粒地掰着喂他。父亲对她艰难地笑了笑,说,谢谢宝贝,我去找你妈了,你要好好地过日子啊!从记事起,俞阿姨只听过父亲叫她俞敏,还有偶尔叫声女儿,这一声宝贝,让她泪流满面,她把头埋在父亲胸口,她不要父亲走,她总觉得父亲还可以活很长很长时间,一直活到她自己也老了走不动的那一天。
蔡婆婆也已经去了。蔡婆婆是在八十岁高龄时走的。蔡婆婆无儿无女,之前工作过的饮食店后来变成了饮服公司,如今饮服公司早已解散。邻居们正商量着她的后事,俞阿姨和郑劲松开口了,我们就是蔡婆婆的后人,她的后事就让我们全权操办吧!
俞阿姨之前在城郊农村结识一户俞姓人家,认了亲戚,父亲去世后,俞阿姨就在这俞姓人家后山买了一块地,把父亲的坟墓安放在那里。现在轮到蔡婆婆了,俞阿姨同样在父亲坟地不远处,买下一块地,让父亲和蔡婆婆又做了邻居。
蔡婆婆走后的第五年,一位六十多岁的男子辗转找到俞阿姨,他自我介绍说是蔡婆婆的儿子,早些年先去了台湾,之后又去了海外,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回来过。他这次终于可以回来找自己的母亲了,反复打听是俞阿姨替母亲办了后事,就找上门来。
俞阿姨带着男子来到蔡婆婆墓前。男子在母亲墓前长跪不起,临走前,用一块红布包了母亲墓前的一捧黄土,俞阿姨听见男子在对母亲说着话,妈,儿子不孝,当年你反对我走那条路,等我明白过来又回不来了。这一走,怕以后难得再回来看您!妈,您要是还想打我、骂我,您就起来使劲打吧、骂吧!妈!
俞阿姨终于知道蔡婆婆为什么总是一个人过日子,也终于知道解放军进城那天,蔡婆婆为什么竟有那么一阵脸上是添了愁云的了。她拖起跪在地上的男子,安慰他说,蔡婆婆走时很平静的,你就不要自责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我都会替她扫墓、烧纸,她是我的亲人,也是我全家最亲的亲人。
男子拿出一笔钱给俞阿姨,说是往后的扫墓、烧纸费,俞阿姨眼圈一红,要算钱,我和我一家欠蔡婆婆的,恐怕几身世都还不清,我要是拿了这钱,心里安落不了。
男子对着俞阿姨,就要跪谢叩头,俞阿姨忙伸手托着他要跪下去的身子,连说这不行这不行,你这是要让我在蔡婆婆面前,自己打自己的脸!
(未完待续)
摄影 祥瑞(路开文化)
▼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主席。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等。赣州路开文化公益活动召集人。
★精彩回顾:
【路开原创】城南城北(小说连载/一/刘日龙)
【路开原创】城南城北(小说连载/二/刘日龙)
(接上期)
7
事情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发生了。
学习班结束不出一星期,这天下午,俞阿姨有两节连堂课。课间休息时,她留在教室,等第二节课下完课,她回到办公室,姜玟玟便告诉她,郑劲松刚才来过,是带了一些人来现场商议,要在校园里兴建什么基建项目,别人在实地勘测时,他坐在俞阿姨办公桌前休息了一下。
我看他打开你几个抽屉看了看,临走时脸上有些不高兴。姜玟玟说。
俞阿姨心里咯噔一跳,有口深井在拉她往下沉。她屏住呼吸,佯装什么事也没有似地嗯了一声,接着一个劲地特意收拾这收拾那的,待办公室的人全下班走了后,她才浑身颤抖地打开那个令她心惊肉跳的抽屉。果然,那个装有两张电影票的信封不见了。
这个抽屉,是俞阿姨专门用来存放私人物品的,有她写的一些诗稿,有在厂报和地区小报发表小诗的样报,一个月前的那次征诗获奖证书和那张表彰后的合影,她记得清清楚楚也是放在这里的。
俞阿姨找了几遍,那张合影也不见了!
俞阿姨恍恍惚惚地站起身,往屋内十来张其他同事的办公桌看。同她的办公桌一样,这些办公桌也是没有一张上锁的,但现在,它们似乎都瞪大了眼睛,正吃惊而关切地向她询问着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天晚上,郑劲松比任何时候都回来得更早,等俞阿姨把两个孩子安顿好,该来的便来了。
郑劲松坐在饭桌前,从口袋里拿出那个信封,放在桌面上,你说说,这怎么回事?
俞阿姨说,有人想约我去看电影。
谁?郑劲松问。
俞阿姨:我没去。
郑劲松:我问你是谁?
俞阿姨:你就不该翻我的抽屉!
啪!郑劲松刷地站起身,冲到俞阿姨面前,狠狠地甩了她一个巴掌。
本学期结束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了,俞阿姨自己申请要调去厂里的材料车间看仓库。大家议论纷纷,有想不明白的,有替她惋惜的,议论来议论去,众人的最后结论是,人家的老公都是厂领导,他们这样做,肯定有自己的打算,我们这是瞎操心。父亲、蔡婆婆、姜玟玟也都曾私下问过俞阿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俞阿姨淡淡一笑,没什么,就是想换个环境。
俞阿姨的说辞,哪里是她的真实想法啊,她这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郑劲松那一巴掌打在她的脸上,尽管嘴硬,俞阿姨在心底里头还是觉得自己是伤害了郑劲松的,她要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以,等郑劲松歇斯底里地对她大吼,你就是工作太轻闲、头脑烧得发热时,她脱口而出,你嫌我在学校太闲,你不相信人,那你把我调走啊!
行,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哈!郑劲松气急败坏。
俞阿姨强忍着泪水,是,你去对人事科说,是我自己要调换工作的,是我要你这位大领导走后门的!
办完调动手续,俞阿姨去办公室收拾东西,校长跟着她脚后跟走了进来,俞老师,学校给所有老师配备了新的办公桌凳,这些旧的办公桌换下来,我们也只有当柴烧,要不你干脆搬回家去,拿来放个锅碗瓢盆也好。
这该死的五斗桌,就因为它,害得自己出了这么个大事,按理,俞阿姨是怎么也不想再见到它的了。她刚想推辞,要对校长说声谢谢,话含到嘴边,她又改变了主意。我站得直、行得正,我怕什么,我就要把它搬回家去,看你郑劲松怎么说!于是,俞阿姨咬咬牙根,对校长说,好啊,那我就真得搬回家去了啊!
校长叫来校工,用一部板车把桌子放在车上,俞阿姨在前面带路,校工推着板车随同她到了她家门口。俞阿姨和校工把桌子从板车上卸下,两人一人一头抬着进了家门。
约莫过了月余,一天,姜玟玟跑来俞阿姨上班的地方,上气不接下气,李老师刚才来学校了,他要我转交给你一封信,他也真是,自己不来找你,还说他来厂里办事,脱不开身。他们做领导的,就是忙!喏,信给你哈,我等下有课,我走了!
信封上没字,封口粘得紧紧的,俞阿姨撕开封口,抽出一页信纸,上面只有三行字:
俞老师:
听说你不在学校了。对不起!
文华
俞阿姨平静地把信看完,她走出仓库间,来到一个栽有花刺的墙角,把信封连同信纸一小条一小条、一小块一小块地撕成纸碎,然后撒在花栽的根部。
再起身,俞阿姨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她又蹲下身去,颤抖着两个肩膀,使劲压抑着自己不要哭出声来。
8
一晃,将近四十年过去,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时,俞阿姨已经快要六十五了,退休也已经十多年了。
这么些年头来,俞阿姨经历的东西太多太多。先来说说她的子女,继老大老二后,她又生下了老三老四。老三老四都是男的,这样,俞阿姨就有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四个子女中,大女儿最听话,初中毕业读师范,师范毕业当老师,也算是走了俞阿姨年轻时的路子,但女儿命苦,生下一个女孩后,得了心脏病,在孩子不满四岁时,病逝走了。俞阿姨把外孙女带在身边,等她到了读书年龄,才送回到她再婚的父亲家里,一直到外孙女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她对外孙女一颗悬着的心才算稍微踏实了一些。
如果说大女儿是俞阿姨心中的痛,三个儿子则是俞阿姨甩不掉的累。大儿子二儿子内招进厂,三儿子在俞阿姨退休时顶编,在他们陆续结婚生子后,企业改制,他们又分别下岗,此后均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从来没有找个稳定工作干,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时不时要来找退休的老爸老妈救济贴补。大儿子老婆还早早地也生病去世了,给俞阿姨留下了一个五岁的孙女、一个三岁的孙子,俞阿姨把外孙女送去她爸爸家后,转身又把全部精力用在这对孙女孙子身上。
再有就是郑劲松。郑劲松自从上次打了俞阿姨一巴掌后,当场把信封和两张电影票撕了,之后等俞阿姨赌气到了车间做工人,看到她除了上班下班,就是一门心事在家,心里多少有些内疚,因而对当年的事也就再未提过。企业改制时,郑劲松正好到了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也就赋闲在家了,有时帮帮手买个米啊油的,更多时候便是在家看看报喝喝茶,或者到外面串串门,以及参加个退休干部联谊活动什么的。退休了,身子骨倒是越来越精神,肤色也愈来愈白净。
俞阿姨的父亲,在六十年代中期便去世了。父亲工作卖命,加上那个时候又被打成走资派,整天挨批挨斗,气急之下,身体一下就垮了。父亲临走时,什么都没提,只是同俞阿姨说想再吃回南瓜馒头,俞阿姨不会做,只好来找蔡婆婆。
也就是在这回,俞阿姨才从蔡婆婆口中得知,父亲家在北方,是个孤儿,后来在叔伯照顾下读了书,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学选矿专业。毕业后,因为江西赣南的矿山多,他就来到现在的这座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父亲一辈子都没再回去过他的家乡,但他记得家乡的白面白馍,当年条件有限,不敢奢求有汤包、肉夹馍,能有几个南瓜馒头,就是天大的享受。
丫头,来,婆婆现在就教你做。知道俞阿姨父亲病了,蔡婆婆心里头急,正好家里有现成的面粉和南瓜,她说做就做。蔡婆婆先是把南瓜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然后把南瓜片蒸熟,又拿来一把长柄木汤匙,把蒸熟的南瓜片压成瓜泥。
丫头,这个叫酵母,也叫老面。蔡婆婆从一个纱布包里拿出一个小面团,放进一碗白糖水里化开,接着拿来一个大盆,把面粉倒入盆中,再把南瓜泥倒进面粉中间,用酵母水淋在面粉上。待把面粉、南瓜泥、酵母水用筷子拌匀后,蔡婆婆两只手伸进盆中,把搅匀后的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一个木锅盖,等它发酵。
蔡婆婆,我爸和我妈是怎么同你认识的?趁蔡婆婆停歇下来的当口,俞阿姨问。
蔡婆婆看着俞阿姨,脸上的神情又显出特别的疼爱来了。这个大杂院,是我先住进来的。那年,你爸和你妈结婚,要房子,经人介绍,也租住到这个大杂院来,就在我隔壁。你爸和你妈都是特别懂事、特别干净的后生仔、后生妹,我看着就喜欢。再后来又有了你,你小时候的那张脸,眼睛和嘴巴像死了你妈妈,只是比你妈胖,粉嘟嘟的,每次看你抱你,我都恨不得掐一把、咬一口!
面粉发好酵,蔡婆婆手把手地教俞阿姨怎么再揉面团,怎么切成小块,怎么做成馒头坯形,怎么把馒头再醒上十来分钟,又怎么把馒头坯放在蒸格上蒸。
馒头出锅了,冒着咝咝的南瓜和面粉香味,来不及自己和让俞阿姨先尝一口,蔡婆婆就催着俞阿姨赶快端去给住在医院的父亲吃。丫头,你爸爸什么时候再想吃了,就来告诉婆婆,嗯?蔡婆婆叮嘱俞阿姨。
嗯。俞阿姨点着头。
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他已经虚弱得没有一点力气了,想用手拿个馒头都拿不住,俞阿姨坐在父亲床头,一粒一粒地掰着喂他。父亲对她艰难地笑了笑,说,谢谢宝贝,我去找你妈了,你要好好地过日子啊!从记事起,俞阿姨只听过父亲叫她俞敏,还有偶尔叫声女儿,这一声宝贝,让她泪流满面,她把头埋在父亲胸口,她不要父亲走,她总觉得父亲还可以活很长很长时间,一直活到她自己也老了走不动的那一天。
蔡婆婆也已经去了。蔡婆婆是在八十岁高龄时走的。蔡婆婆无儿无女,之前工作过的饮食店后来变成了饮服公司,如今饮服公司早已解散。邻居们正商量着她的后事,俞阿姨和郑劲松开口了,我们就是蔡婆婆的后人,她的后事就让我们全权操办吧!
俞阿姨之前在城郊农村结识一户俞姓人家,认了亲戚,父亲去世后,俞阿姨就在这俞姓人家后山买了一块地,把父亲的坟墓安放在那里。现在轮到蔡婆婆了,俞阿姨同样在父亲坟地不远处,买下一块地,让父亲和蔡婆婆又做了邻居。
蔡婆婆走后的第五年,一位六十多岁的男子辗转找到俞阿姨,他自我介绍说是蔡婆婆的儿子,早些年先去了台湾,之后又去了海外,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回来过。他这次终于可以回来找自己的母亲了,反复打听是俞阿姨替母亲办了后事,就找上门来。
俞阿姨带着男子来到蔡婆婆墓前。男子在母亲墓前长跪不起,临走前,用一块红布包了母亲墓前的一捧黄土,俞阿姨听见男子在对母亲说着话,妈,儿子不孝,当年你反对我走那条路,等我明白过来又回不来了。这一走,怕以后难得再回来看您!妈,您要是还想打我、骂我,您就起来使劲打吧、骂吧!妈!
俞阿姨终于知道蔡婆婆为什么总是一个人过日子,也终于知道解放军进城那天,蔡婆婆为什么竟有那么一阵脸上是添了愁云的了。她拖起跪在地上的男子,安慰他说,蔡婆婆走时很平静的,你就不要自责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我都会替她扫墓、烧纸,她是我的亲人,也是我全家最亲的亲人。
男子拿出一笔钱给俞阿姨,说是往后的扫墓、烧纸费,俞阿姨眼圈一红,要算钱,我和我一家欠蔡婆婆的,恐怕几身世都还不清,我要是拿了这钱,心里安落不了。
男子对着俞阿姨,就要跪谢叩头,俞阿姨忙伸手托着他要跪下去的身子,连说这不行这不行,你这是要让我在蔡婆婆面前,自己打自己的脸!
(未完待续)
摄影 祥瑞(路开文化)
▼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章贡区作家协会主席。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等。赣州路开文化公益活动召集人。
★精彩回顾:
【路开原创】城南城北(小说连载/一/刘日龙)
【路开原创】城南城北(小说连载/二/刘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