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丽华
再过两天,倩就要下乡当"知识青年"了。
这些天,她总感觉到,母亲时常会用一种爱惜、不舍的眼神望着她。
清晨起床,母亲突然对倩说:“来,我今天给你梳头,编辫子吧!”
倩说:“我自己会编啊。”
母亲伸出手,执意把女儿拉到梳妆台前,使劲地按在椅子上,倩只能顺从安静的坐稳。
母亲轻轻地捧起倩的长辫子,从发根慢慢的抚摸到发梢,轻轻地解去橡皮筋,拿起妆台上那把陪伴了倩多年的牛角梳子,给她梳头。
梳子篦尖柔柔地钻进了头皮,倩感觉到全身一阵舒坦。
倩天生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从小母亲就让她蓄长发。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清晨,倩都会搬一个小草墩,静静地坐在房门口,等着母亲给她梳头。母亲编的那两条麻花辫啊,是哪么的精致,发梢用粉红色的丝带,做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
在倩的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过发型,一直长发飘飘。
倩今年十七岁了,高中刚毕业。
母亲一边给女儿梳头,一面语重心长的说:“倩啊,你后天就要去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了,往后,你这条齐腰的长辫子,干农活时,会很不方便的。农村可比不了县城,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头发容易弄脏的。不及时清洗,灰头土脸,既不卫生,又影响形象。我看你还是把辫子剪了吧!”
听了母亲的话,倩顿时睁大眼睛,惊奇地望着她。然后,安静的,目光专注地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久久没有说话。
沉默许久,只见她抬起手,将编好的长辫子,从身后拉到胸前,说了一句话:“不,我舍不得剪,您就让我留着吧!”
倩知道,母亲是言不由衷。她可喜欢女儿梳瓣子的样子啦。
以前,虽然生活不富裕,洗发用品不像现在有沙宣、海飞丝、小陶米等高级用品,但母亲总会买来当时最好的蜂花洗发露,给女儿洗发,隔三差五,还会用鸡蛋清加温水,做一次发质护理。
今天,她让女儿剪发,是担心女儿到农村去生活会很辛苦,无法照顾自已心爱的秀发。
二
这天,县城中心的文化广场上特别热闹,政府举行了隆重的知青下乡欢送仪式。
一百多名十六、七岁的男女青年,井然有序地排队领取了政府发给的斗笠、背壶、锄头、镰刀。随着县长一声令下,他们将坐上大货车,分别送往各乡镇知青安置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知青们情绪高涨,稚嫩的脸上写满兴奋的表情,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寄托满满的期许。"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一直在大家的耳边回响。
站在汽车后厢上,望着来送别的母亲、父亲和弟弟们,倩的心里虽然注满豪情,但到底是女孩子,离别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离别里,携带着情感,携带着思念,携带着希望。
汽车慢慢启动,抬起并挥动的手是那样的美丽,坠落的泪珠是那么的晶莹。
倩从小没有离开过温暖的家和慈祥的母亲。
下乡落户的小山村叫平地。
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绵绵不断的青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潭泉,叫恩永泉。青青的泉水,长年不断,润泽着美丽的宁州坝子。
走进平地村,倩认识了一位农村女子,叫秀芬。她是村团委书记,正带领村里的团员青年,在大队部欢迎知青们的到来。
秀芬帮倩等人提行李背包,安排住宿,忙里忙外。那个热情劲啊,让倩有了回家的感觉。
从明天起,由生产队回乡青年和下乡青年组成的三十多人的集体,将向荒山进军,开辟百亩茶地,种植有机茶树。生活需要土地,过日子需要经济收入。
从此,每天天还没亮,倩就悄悄起床。她站在窄窄的床边,借着窗外一轮忽明忽暗的月光,打着微弱的手电筒,在认真的梳头、编辫子,然后盘在头项上,用多个发夹牢牢固定,防止滑落,从来没有当误过出工时间。
一天复一天,一月复一月,开荒、改台地、育茶苗、种茶树、放羊、抬木头……她用自已纤细的手,柔弱的肩,抖动的腿,承受起各种农活的考验,一步一步地往生活的深处走去。
栽秧季节到了,知青们被分派到各生产队,帮助农民插秧。
倩肩挑两筐秧苗,走在窄窄泥泞的田埂上,力不从心脚下一滑,摔倒在泥田里,重重的扁担压在身上,无法动弹。赶牛的师傅看见,三步并二步地跑过来,把倩从泥窝里扶起。农民大嫂也连忙赶过来,牵起倩的手,到恩永泉边清洗。
一步一步探进泉水的倩,眼睛里含着泪花,冰冷的泉水剌得她浑身发抖。
夜晩,躺在寒冷的被窝里,倩发起了高烧。
喝下舍友熬的姜茶汤,倩感觉到了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温暖。
供销社购销店里的马叔叔,打电话告诉了倩的母亲。母亲急忙赶到乡下,接女儿回城治疗。
病好返乡的那天,倩的身上,背了一个沉甸甸的包。包里除了药品和咸菜,还有一套高中语文、数理化课本,以及一支电筒、一盒电池。
几个月后,倩参加了县里的招工考试。
返城那天,一同通过招工考试的知青战友,自己开着借来的手扶拖拉机,一路高歌,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奔去。
母亲,女儿回来了,她成熟了!您看吧,女儿的大辫子长得更长了。
摄影 小夫(路开文化)
一
再过两天,倩就要下乡当"知识青年"了。
这些天,她总感觉到,母亲时常会用一种爱惜、不舍的眼神望着她。
清晨起床,母亲突然对倩说:“来,我今天给你梳头,编辫子吧!”
倩说:“我自己会编啊。”
母亲伸出手,执意把女儿拉到梳妆台前,使劲地按在椅子上,倩只能顺从安静的坐稳。
母亲轻轻地捧起倩的长辫子,从发根慢慢的抚摸到发梢,轻轻地解去橡皮筋,拿起妆台上那把陪伴了倩多年的牛角梳子,给她梳头。
梳子篦尖柔柔地钻进了头皮,倩感觉到全身一阵舒坦。
倩天生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从小母亲就让她蓄长发。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清晨,倩都会搬一个小草墩,静静地坐在房门口,等着母亲给她梳头。母亲编的那两条麻花辫啊,是哪么的精致,发梢用粉红色的丝带,做一个美丽的蝴蝶结,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
在倩的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过发型,一直长发飘飘。
倩今年十七岁了,高中刚毕业。
母亲一边给女儿梳头,一面语重心长的说:“倩啊,你后天就要去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了,往后,你这条齐腰的长辫子,干农活时,会很不方便的。农村可比不了县城,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头发容易弄脏的。不及时清洗,灰头土脸,既不卫生,又影响形象。我看你还是把辫子剪了吧!”
听了母亲的话,倩顿时睁大眼睛,惊奇地望着她。然后,安静的,目光专注地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久久没有说话。
沉默许久,只见她抬起手,将编好的长辫子,从身后拉到胸前,说了一句话:“不,我舍不得剪,您就让我留着吧!”
倩知道,母亲是言不由衷。她可喜欢女儿梳瓣子的样子啦。
以前,虽然生活不富裕,洗发用品不像现在有沙宣、海飞丝、小陶米等高级用品,但母亲总会买来当时最好的蜂花洗发露,给女儿洗发,隔三差五,还会用鸡蛋清加温水,做一次发质护理。
今天,她让女儿剪发,是担心女儿到农村去生活会很辛苦,无法照顾自已心爱的秀发。
二
这天,县城中心的文化广场上特别热闹,政府举行了隆重的知青下乡欢送仪式。
一百多名十六、七岁的男女青年,井然有序地排队领取了政府发给的斗笠、背壶、锄头、镰刀。随着县长一声令下,他们将坐上大货车,分别送往各乡镇知青安置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知青们情绪高涨,稚嫩的脸上写满兴奋的表情,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寄托满满的期许。"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一直在大家的耳边回响。
站在汽车后厢上,望着来送别的母亲、父亲和弟弟们,倩的心里虽然注满豪情,但到底是女孩子,离别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离别里,携带着情感,携带着思念,携带着希望。
汽车慢慢启动,抬起并挥动的手是那样的美丽,坠落的泪珠是那么的晶莹。
倩从小没有离开过温暖的家和慈祥的母亲。
三
下乡落户的小山村叫平地。
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绵绵不断的青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潭泉,叫恩永泉。青青的泉水,长年不断,润泽着美丽的宁州坝子。
走进平地村,倩认识了一位农村女子,叫秀芬。她是村团委书记,正带领村里的团员青年,在大队部欢迎知青们的到来。
秀芬帮倩等人提行李背包,安排住宿,忙里忙外。那个热情劲啊,让倩有了回家的感觉。
从明天起,由生产队回乡青年和下乡青年组成的三十多人的集体,将向荒山进军,开辟百亩茶地,种植有机茶树。生活需要土地,过日子需要经济收入。
从此,每天天还没亮,倩就悄悄起床。她站在窄窄的床边,借着窗外一轮忽明忽暗的月光,打着微弱的手电筒,在认真的梳头、编辫子,然后盘在头项上,用多个发夹牢牢固定,防止滑落,从来没有当误过出工时间。
一天复一天,一月复一月,开荒、改台地、育茶苗、种茶树、放羊、抬木头……她用自已纤细的手,柔弱的肩,抖动的腿,承受起各种农活的考验,一步一步地往生活的深处走去。
栽秧季节到了,知青们被分派到各生产队,帮助农民插秧。
倩肩挑两筐秧苗,走在窄窄泥泞的田埂上,力不从心脚下一滑,摔倒在泥田里,重重的扁担压在身上,无法动弹。赶牛的师傅看见,三步并二步地跑过来,把倩从泥窝里扶起。农民大嫂也连忙赶过来,牵起倩的手,到恩永泉边清洗。
一步一步探进泉水的倩,眼睛里含着泪花,冰冷的泉水剌得她浑身发抖。
夜晩,躺在寒冷的被窝里,倩发起了高烧。
喝下舍友熬的姜茶汤,倩感觉到了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温暖。
供销社购销店里的马叔叔,打电话告诉了倩的母亲。母亲急忙赶到乡下,接女儿回城治疗。
病好返乡的那天,倩的身上,背了一个沉甸甸的包。包里除了药品和咸菜,还有一套高中语文、数理化课本,以及一支电筒、一盒电池。
几个月后,倩参加了县里的招工考试。
返城那天,一同通过招工考试的知青战友,自己开着借来的手扶拖拉机,一路高歌,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奔去。
母亲,女儿回来了,她成熟了!您看吧,女儿的大辫子长得更长了。
摄影 小夫(路开文化)
▼
沈丽华,云南玉溪人,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