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平
在这深秋的季节里,我喜欢到附近田野里散步。收割完的稻田,已枯干的禾蔸里长出绿苗,莲田里的荷叶虽还保持着它本来的颜色,但叶面已在枯败,不再光洁,如人脸上的老年斑。最后结果的莲蓬被主人遗弃,在浮藻的水面上寂寞地低着头。几匹黄牛卧在草丛中,几只白鹭在它身上啄食虫蝇。这寂静而又有些落寞的田野,易使人心里充满感伤,但也会勾起绵绵的遐思。
田间原来窄小的田塍拓宽成了机耕道,农忙的时节,就有插秧机或收割机下到田里。曾经日出而作的农民,现在却变得轻松自在,没看见他们忙碌辛苦的身影,也听不见打谷机发出的咕咕声音。大部分时候,收割机行走在稻田里,农人在一排杨树下遮阴,他们只需远远看着收割机收割,等谷粒装进一袋袋编织袋,用三轮车运回家。这就是秋收的场景。
这恍然隔世的情景,让我怅然若失。我愿意看到弯腰曲背挥镰收割的忙碌身影,听到“沙沙”割稻的声音,以及打谷机在赤脚有力踩动下发出的浑厚声音,看到挽着篮子在大人身后捡拾遗漏稻穗的孩童,妇人从打谷机箱里撮起一撮斗湿湿的谷粒倒进箩筐,歇息的男人坐在田塍上从茶壶里倒一碗米酒,吸一支香烟……忙碌的季节已经不再忙碌,我却在不断轮替的季节里,徒增白发。
但我还是愿意在这样的季节里,走进这田野。我的心情也随着空旷安详的田野变得松弛,凉爽的气温可以任由我消磨时间。白鹭看见我的到来,警惕我靠近的脚步,随时冲天而起。在灰暗的空中,白鹭划出一道道亮眼的弧线,栖在电线上树枝上,随时准备降落在原来的地方,与牛完成未完成的对话。
时令已刚刚进入冬季,网上有传言说今年冬天将非常寒冷。寒冷的南方冻雨连绵,如果有雪,那又是一番美景了。
伯母
最近一次去看望伯母,是堂妹说她去了敬老院。因为与小儿媳闹了矛盾,又不愿去住在六楼的大儿子家,她觉得没有立足之地,就想到去敬老院。
在我的印象中,敬老院可不是一个好的地方,那是鳏寡孤独的老人集结地方。我上小学时要经过乡里教老院,破旧而阴森的房屋,屋檐下坐着一排穿着黑色棉袄的老人,他们空洞无望的眼睛盯着过往的行人,这个时候我就会快速跑开,生怕被他们逮着。
敬老院,这似乎有些遥远的名字,却和伯母联系在了一起。几千年来,农耕社会也好,现代社会也好,养老似乎都是个沉重的话题,而以现在尤甚。老人毕其一生积蓄以养老,年轻人却要承受房贷儿女上学婚嫁等等诸多经济压力,孝心在它的面前就显得无足轻重。我熟悉的一位婆婆,年愈七十,还去餐馆洗碗筷,又去医院做清洁工,上门护理老人,哪里有适合的事就去哪里做。她最扬眉吐气的事就是把赚来的钱交给儿子,让他们办大事,换来他们好脸色。
伯母是一家之主,伯父从来都不管事。早年全家重要经济来源,是伯母带着女儿贩卖鸡蛋到邻县去。花上一周的时间到各村收购鸡蛋,然后用一两天时间卖完。我见证了伯母家的穷困,也见证了伯母的辛劳。但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伯母待我如她的儿子一样,她会千方百计做些好吃的,而不让我和她儿女们一样吃红薯芋头。
伯母住敬老院不久就感冒,全身发痒,伯母听说十几里外有个医生会治,坐车去看,回来没有公交车,走了几个小时才回到敬老院。见我来看她,伯母很高兴,说起她去找人看病的事,她告诉我,年纪大了,稍走几步心脏就怦怦跳,就要坐下来歇息。
乡敬老院是新建的,宽敞明亮整洁,伯母说村里有几个人也在这住,算是有伴。但儿女们都住在市里,如果有病痛,谁能及时来照顾,谁又能长期来照顾!
临走时候,伯母总是不忘对我说些吉利的话,眼里含着泪水,我心里也隐隐难受。用一生积攒的福份不应当是浸泡在泪光之中。
供图 谢平
谢平,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大学1980级中文就读,曾为天津某物流公司总经理,现居广昌。教育系统工作,散文作品见《厦门日报》等报刊,赣州路开文化文友。
在这深秋的季节里,我喜欢到附近田野里散步。收割完的稻田,已枯干的禾蔸里长出绿苗,莲田里的荷叶虽还保持着它本来的颜色,但叶面已在枯败,不再光洁,如人脸上的老年斑。最后结果的莲蓬被主人遗弃,在浮藻的水面上寂寞地低着头。几匹黄牛卧在草丛中,几只白鹭在它身上啄食虫蝇。这寂静而又有些落寞的田野,易使人心里充满感伤,但也会勾起绵绵的遐思。
田间原来窄小的田塍拓宽成了机耕道,农忙的时节,就有插秧机或收割机下到田里。曾经日出而作的农民,现在却变得轻松自在,没看见他们忙碌辛苦的身影,也听不见打谷机发出的咕咕声音。大部分时候,收割机行走在稻田里,农人在一排杨树下遮阴,他们只需远远看着收割机收割,等谷粒装进一袋袋编织袋,用三轮车运回家。这就是秋收的场景。
这恍然隔世的情景,让我怅然若失。我愿意看到弯腰曲背挥镰收割的忙碌身影,听到“沙沙”割稻的声音,以及打谷机在赤脚有力踩动下发出的浑厚声音,看到挽着篮子在大人身后捡拾遗漏稻穗的孩童,妇人从打谷机箱里撮起一撮斗湿湿的谷粒倒进箩筐,歇息的男人坐在田塍上从茶壶里倒一碗米酒,吸一支香烟……忙碌的季节已经不再忙碌,我却在不断轮替的季节里,徒增白发。
但我还是愿意在这样的季节里,走进这田野。我的心情也随着空旷安详的田野变得松弛,凉爽的气温可以任由我消磨时间。白鹭看见我的到来,警惕我靠近的脚步,随时冲天而起。在灰暗的空中,白鹭划出一道道亮眼的弧线,栖在电线上树枝上,随时准备降落在原来的地方,与牛完成未完成的对话。
时令已刚刚进入冬季,网上有传言说今年冬天将非常寒冷。寒冷的南方冻雨连绵,如果有雪,那又是一番美景了。
伯母
最近一次去看望伯母,是堂妹说她去了敬老院。因为与小儿媳闹了矛盾,又不愿去住在六楼的大儿子家,她觉得没有立足之地,就想到去敬老院。
在我的印象中,敬老院可不是一个好的地方,那是鳏寡孤独的老人集结地方。我上小学时要经过乡里教老院,破旧而阴森的房屋,屋檐下坐着一排穿着黑色棉袄的老人,他们空洞无望的眼睛盯着过往的行人,这个时候我就会快速跑开,生怕被他们逮着。
敬老院,这似乎有些遥远的名字,却和伯母联系在了一起。几千年来,农耕社会也好,现代社会也好,养老似乎都是个沉重的话题,而以现在尤甚。老人毕其一生积蓄以养老,年轻人却要承受房贷儿女上学婚嫁等等诸多经济压力,孝心在它的面前就显得无足轻重。我熟悉的一位婆婆,年愈七十,还去餐馆洗碗筷,又去医院做清洁工,上门护理老人,哪里有适合的事就去哪里做。她最扬眉吐气的事就是把赚来的钱交给儿子,让他们办大事,换来他们好脸色。
伯母是一家之主,伯父从来都不管事。早年全家重要经济来源,是伯母带着女儿贩卖鸡蛋到邻县去。花上一周的时间到各村收购鸡蛋,然后用一两天时间卖完。我见证了伯母家的穷困,也见证了伯母的辛劳。但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伯母待我如她的儿子一样,她会千方百计做些好吃的,而不让我和她儿女们一样吃红薯芋头。
伯母住敬老院不久就感冒,全身发痒,伯母听说十几里外有个医生会治,坐车去看,回来没有公交车,走了几个小时才回到敬老院。见我来看她,伯母很高兴,说起她去找人看病的事,她告诉我,年纪大了,稍走几步心脏就怦怦跳,就要坐下来歇息。
乡敬老院是新建的,宽敞明亮整洁,伯母说村里有几个人也在这住,算是有伴。但儿女们都住在市里,如果有病痛,谁能及时来照顾,谁又能长期来照顾!
临走时候,伯母总是不忘对我说些吉利的话,眼里含着泪水,我心里也隐隐难受。用一生积攒的福份不应当是浸泡在泪光之中。
供图 谢平
▼
谢平,江西广昌人,赣南师范大学1980级中文就读,曾为天津某物流公司总经理,现居广昌。教育系统工作,散文作品见《厦门日报》等报刊,赣州路开文化文友。